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卢氏部落第99期【散文】龙之魅惹人醉

卢氏部落
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本土作家原创作品发布平台
《河洛风》文学期刊选稿基地
编者推语
“卢氏在哪里?悠悠千载的白云告诉我,它在三千多座绿荫青山的梦想之歌里。
卢氏在哪里?生生不息的小草告诉我,它在三十八万卢氏人民的奋进之歌里。”2018年七月盛夏,河南《奔流》文学院第七期作家研修班在卢氏举办,卢氏文坛由此掀开盛事新篇。
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们用饱满的激情,抒写清清卢氏,自由山水。这如数家珍的描述是受了这一方水土的魅惑?还是这一片热土的深情呼唤?一个外地作家笔下的卢氏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文,感受卢氏!


卢氏在哪里?我无法告诉你。我几十年的生涯中,从未涉足过那里。
卢氏在哪里?我只能告诉你。它是不少广告上,豫西深山区的清清小城,它是大伏牛山里,青青卢氏的朦胧秘境。
上蒸下煮的酷暑炎夏期,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友们,乘坐奔流文学院的大巴,从将近四十度高温的郑州出发,去寻找我们梦境里的卢氏。
强烈吸引我们的,是一个“龙”字。
据说日程中有龙首山庄采风,同行文友们兴致大增,仿佛荷塘里刮过一股清风,掀起了一波波绿色的涟漪。
龙首山庄,山庄龙首。想想吧,仅仅这龙首二字,就带给这些热爱文学善于想象的人们,几多的兴奋,怎样的憧憬。
大巴好像比我们还着急,没走直角的郑州洛阳三门峡然后拐向卢氏,而是从洛阳斜刺里直插卢氏。
神龙与大巴同行,大巴揪住神龙尾巴前行。我们的大巴,已进入伏牛山区,这里属于秦岭支脉。秦岭,华夏文明的龙脉,在陕西造就了八百里秦川。秦岭进入河南,龙脉分为三支。最南一支,成就了八百里伏牛山。
大巴在伏牛山的高速公路上行驶,如同在神龙的肚腹里穿行;一个又一个幽深漫长的隧道,犹如一节隐藏一节闪现的蟠龙的腰肢;隧道外阳光照耀下的的巨石,好似游龙披挂的一片一片亮眼的鳞甲;山头弯曲虬劲的松枝,直劲挺拔的竹枝,则是一根又一根细长的龙须。
大巴从卢氏县城驶出,奔向龙首山庄。这时已不在龙腹之中,而是骑在龙身之脊;山背公路上,四面飘来大片大片的白云,我们腾云驾雾,乘龙而飞;群山环抱之中,白云变浓变灰,大点大点的雨滴落下,我们有幸享受祥龙降下的甘霖;经过“龙脖”,穿过“龙喉”,我们终于到达龙泉河边,大龙头小龙头夹峙其中的龙首山庄。


还没来得及下车,咚咚作响的鼓声,已经强势入侵我们的耳廓。大家疾步上前,只见龙首山庄牌楼内,豫西民俗文化展示传承基地的影壁墙前,一个紧身打扮精神矍铄的老者,双手紧攥鼓槌,双槌上下翻飞。鼓声时而紧密,如将士出征;时而徐缓,似收兵回营;时而流云细雨;时而排山倒海;忽而一声雷霆,鼓声骤然而止。热烈掌声响起。老伯伸手示意,邀请哪一位围观者一试身手。温柔文雅的散文家惠子女士,敏捷地操起鼓槌,鼓槌上的红绸与鼓声同飞齐舞,赢得掌声一片。平顶山作家郭进栓毫不示弱,从卢氏作协主席董彦礼手里抢过鼓槌,轻击重打,节奏铿锵,边击边舞,激情四射。掌声雷动,喝彩声四起。
转过去,影壁背面墙上,赫然在目的是:“十三花传统宴席–豫西特色美食中的一朵奇葩”。下部彩绘着从精心制作到大快朵颐的宴席场面,使人垂涎欲滴。呵呵!几个小时后,庄主就让大家品尝到了“十三花”。这美味佳肴,我不敢独吞。举箸大啖前,先用手机频频拍照,发到朋友圈,请大家同赏共品。当然咯,众好友们,只能饱饱眼福。
一顿更加丰盛的精神大餐,出现在山庄的民俗博物馆里。这里的展品,说琳琅满目,目不暇给,一点不过分。千余老物件,件件都稀罕。大喜过望的文朋诗友们,看到织布机,纤纤细手握住,咔咔有声;见到石碾盘,几双大手一起伸出,摸上一摸,盘腿坐下,凉快舒适;老粮票,老布票,仔细看看;洋油(煤油)灯,马灯,认真瞅瞅;这个喊声:“算盘!我小时用过。”那位惊呼:“戏匣子!我家有过。”
“龙首聚群英,文苑放光华。”卢氏县书画协会主席王西卢,当场挥毫赠送给龙首山庄的墨宝,画龙点睛一般,道出了今天的重头戏,两个揭牌仪式。张富领、吴文峡、庞波等杂志社、县委、特邀嘉宾的头面人物,共同揭去红盖头,露出“《奔流》文学龙首山庄创作基地”的真容,现场一片欢腾。奔流创作基地并不孤单,这里生活着许多她的亲姊热妹:三门峡作协创作基地,三门峡画院创作基地,三门峡自驾游基地,《延河》创作基地,河南诗歌学会创作基地。奔流创作基地比这些兄弟姐妹们还要荣幸,她亲眼见证了河南著名作家冯杰题写的“龙首山庄”的同时揭牌。我不懂书法,但是我的心里,油然而生一副对联:“深山飞俊鸟,大涧腾蛟龙。”今天,不正是文心雕龙之喜吗?龙首山庄,不正是龙飞凤舞之地吗?
说到文学,文友们与作家庄主、三门峡作协理事卢辉,不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且彼此都同《奔流》有缘呦!山庄民俗博物馆中,保存完好的大量老报纸老杂志里,居然有几十本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奔流》。卢庄主说,小时候喜爱文学,爱读《奔流》。长大后经商小有斩获,又回过头来,重新搞文学,搜罗老《奔流》。他和我们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文友一样,都是初心不变的文学发烧友,始终不渝的《奔流》老朋友。


如果说,卢辉与《奔流》的结识,源于一个卢氏籍儒商作家对《奔流》的敬慕。那么,卢氏籍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曹靖华先生,与《奔流》创刊人鲁迅先生的深情厚谊,则是脍炙人口的文坛佳话。
我们在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的“卢氏一高”门前东侧,凭吊了曹靖华先生的半身雕像。在门前西侧,瞻仰拜读了曹靖华父亲“曹植甫先生教泽碑文”。这篇鲁迅一生中撰写的唯一碑文,就是为曹老先生、这位闻名遐迩的乡村教育家所写。毛泽东盛赞此碑文曰:“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鲁迅生前所写的最后一篇介绍文章,是《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鲁迅生前所写的最后一封书信,是临终前两天致曹靖华的信。
当年的曹靖华先生,看到晚报证实了鲁迅逝世的传闻,课堂上以特殊方式悼念了老友后,回到家却收到鲁迅的绝笔之书。用文人的话说,曹先生睹信思人,肝肠寸断,痛哭失声。他记得自己把鲁迅小说集《呐喊》推荐给苏联顾问团成员瓦西里耶夫(汉名,王希礼),并帮助其翻译了小说集里的名著《阿q正传》;他记得自己翻译苏俄名著《铁流》后,鲁迅费尽心血才得以出版;他记得鲁迅成立未名社后自己马上加入;他记得自己到苏联后留在国内的儿子患病时鲁迅寄药;他记得鲁迅创办《奔流》时自己的兴奋与祝贺;他记得自己到上海时住到鲁迅家里,就在翻译家、文学家、革命家瞿秋白住过的同一个房间里。
“无边的悲恸中”,曹靖华先生狼毫在手,一挥而就。一篇《望断南飞雁》,寄托丝丝伤怀,遥致哀哀情思。这篇曹靖华代表作,现在读来,仍然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文人楷模,曹鲁友谊。多么纯洁,多么高尚!老辈儿文学家,真性情真文人。从不相鄙相轻,只有相敬相惜。
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以我血荐轩辕。两位伟大的文学家,用自己手中的如椽巨笔,在新文化运动战场上喋血拼杀,不畏强敌如林,不惧刀枪剑戟,全力唤起中国这只睡狮猛醒,一心促使祖国这条卧龙奋起。


龙在卢氏,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神话。
洛河之畔,卢氏县城中的卢园,既是百姓们游玩娱乐休闲健体之园林,也是卢氏人追根溯源精神传承之园地。
在紫薇花掩映的卢园,从雕刻精美的文化柱上,从“2013年中国·卢氏历史文化研讨会会议纪要”碑记里,我寻找到了龙在卢氏遨游的历史足迹。
恐龙,做为侏罗纪时代的统治者,曾经在卢氏一带游弋;卢氏跗猴,做为卢氏智人的祖先,中国人的先祖之一,在卢氏一带繁衍。这里的恐龙同南阳恐龙自贡恐龙一样,逐步走向物质的消亡,自然界里的灭绝,其后走向精神的新生,中华神话里的再生;而这里的智人走向物质的进化,走向精神的更高级别,把龙也纳入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换言之,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龙猿惜别人猿揖别大剧。卢氏人与龙,在大自然的进化中,境遇相反,新生与灭绝。中国人与中国龙,在日益发展的人类精神世界里,又殊途而同归,融为一体。所以,卢氏的龙与人,高度契合,高度统一。这也许可以解释,以龙冠名的山名水名地名,为何在卢氏如此之多,比比皆是。无数条灵异神动的龙,日夜升腾舞动在卢氏的山川村落里,为卢氏人带来运气与灵气。卢氏的“人龙相揖别”,全国唯一,世界独有。


卢氏人,中国龙的嫡系真传。
卢氏人的字典里,最重要的字是哪个?哦,不用猜不用想。借用一句俗气的话,脚趾头都能想到,它当然是“卢”字。
伏羲,传说中的中华人文始祖,人首蛇身,以蛇为图腾,逐步演变到以龙为图腾。尊卢氏,上古时期大伏羲氏十二氏族群的重要氏族之一,活动于陕西蓝田与河南卢氏一带,给卢氏留下了卢氏山等一系列相关地名。
出土文物证实,尊卢氏一族,以发明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土陶卢器,开启了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陶文化历史进程,开创了人类手工业的先河。由此盖世之功被称为尊卢氏,并被推送就任上古部落联盟帝位,计五代,百余年。后帝位由祝融氏接任。
尊卢氏后裔繁衍发展为卢戎,于夏商周时期在今卢氏县一带建立卢氏古国。《史记.周记》记载:“武王伐纣,联合卢、庸、蜀、羌等八国。”卢国,为西周王朝的大一统版图,立下汗马功劳。
卢氏姓氏研究专家说,卢氏应为中华卢姓最早的起源地。卢氏县得名于卢氏山,立县于秦置山川郡时期。以姓氏为县名,且两千多年城址未迁,县名不改的古县,全国独一份。
卢氏子孙后代,涌现许多令人肃然起敬的厉害人物:秦朝,东海求药的卢生,避难隐居庐山的博士卢敖;汉代,西汉燕王卢绾,东汉代王卢芳;唐朝,初唐四杰卢照邻,唐代八位卢姓宰相,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玄宗时清廉宰相卢怀慎,还有著名书画家卢鸿,诗人暨茶仙卢仝;明末清初,抗清英雄卢象升;近当代,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国民党起义将领卢汉等。卢氏的优秀子孙,不断为中华龙增光添彩。


翻开厚重的卢氏词典,一眼就可以看到,一对色彩鲜艳的字,像恋人样形影不离。例子嘛,可说浩如烟海:青红皂白,绿叶红花,红绿相映,红袄绿裤,等等。不错,她与他,就是“红”与“绿”。
卢园文化广场上,十根文化柱高高矗立。西侧一列,刻下了卢氏悠久的历史文化;东侧一列,记载了曹靖华与鲁迅,红二十五军长征与卢氏等红色文化。
一条红色游龙,在卢氏留下深深的足印。
在中国工农红军史无前例的长征中,有一支最弱小的队伍,同样发出了最强音,创造了最辉煌成绩。这就是红二十五军。这支由程子华徐海东任正副军长的队伍,军部曾驻扎在卢氏官坡镇兰草村。这里,可当之无愧地称为人民军队著名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诞生地。据当时的红军科长刘华清(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回忆,这首歌以前已有但未唱开。军政委吴焕先指示,政治部秘书长程坦负责,结合在卢氏群众工作中的实践,对这首歌曲精心修改,并从这里唱到陕北,传遍红军,传播全国。高唱着这首歌的红二十五军,成为长征中唯一一支越打人数越多的红军队伍。
时至今日,悬崖边“杀上前去”的红军标语,兰草村的红军小学,小货郎带路红军突出重围的故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声,都清晰地印证并传承着伟大红军的红色基因。


他叫青,也叫绿。他时时刻刻,跳跃在卢氏人的眼睛里。他分分秒秒,出现在一睹卢氏风采人们的视线里。
青青卢氏,已被全国所公认;凉爽小城,也为我们亲身所体验。而卢氏被外界未所周知的,还有一种罕见的绿。
柴鸡蛋,土鸡蛋,乌鸡蛋,可能都见过。可咱们哪位,见过绿鸡蛋?
如果你恰好遇到驻当家村第一书记苗英圃,他会告诉你,他们村的养鸡合作社,带动49户贫困户参加,共养鸡5万只,每天下蛋一万枚。这些鸡的待遇比城里人环保,每天吃的中草药,喝的矿泉水,吸的天然氧吧,下的绿皮蛋,拉的六味地黄丸。这种鸡蛋营养高,味道美,号称绿壳“金蛋”。这种蛋和鸡,都很抢手,虽然价格高,仍然大受城里人欢迎。
如果你打听卢辉的瓦窑沟乡小老乡杨书春,人们会告诉你,这个脱贫先立志的高位截肢残疾人,怎样致富不忘众乡亲,用香菇种植技术,率领观沟村103家贫困户,书写了奔向致富之路的春天新篇章。
立志脱贫的农民杨书春、卫飞舟们,牛富江、杨勇、王涛等驻村第一书记们,西川村郭青海、东虎岭村莫红建、新坪村卢彦玲等农村基层带头人们,都在这样大力开拓绿色养殖绿色种植,带领乡亲们办起“绿色银行”,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卢氏人的目的明确,步伐坚定。奔向富裕之路的征程中,龙的传人,一个都不能少。
卢氏在哪里?悠悠千载的白云告诉我,它在三千多座绿荫青山的梦想之歌里。
卢氏在哪里?生生不息的小草告诉我,它在三十八万卢氏人民的奋进之歌里。
告别卢氏的这天早上,不由自主地脚步,引导我又一次来到卢园。
金乌初升,碧水倒映。绿树环翠竹,紫薇织锦绣。卢氏在奋起,卢氏要腾飞。
啊!卢园,卢氏。啊!双龙湾,玉皇尖。
我醉倒在你的怀抱里,我融化在你的心胸里。
好一个卢氏!怎一个“卢”字了得?
2018年9月12日于安阳
本期责编:方晓荷
(文中插图由卢辉贾国等提供)
作者简介
李长顺,奔流杂志签约作家。河南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河南作协会员,安阳散文学会副会长,文峰区作协名誉主席。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作品刊于《奔流》《散文百家》《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牡丹》《散文选刊》原创版《海外文摘文学》等。有散文集《在庸常中寻求诗意》《书山寻梦》等。获沙家浜精神全国征文散文奖,包公散文奖,《雨花》阅读奖等。
主办:卢氏县作家协会
总编:董彦礼
主编:韦玉红 方晓荷
责任编辑
小说:马成军 丁海涛 米 玊
散文:方晓荷 李桂田
诗歌:赵建军 张彩虹
投稿邮箱:lszjxh@126.com 首次投稿时请附百字个人简介、联系电话及近期照片一张。温馨提示: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卢氏部落。投稿时请在标题后括弧注明来稿体裁,以便编辑准确选稿。本平台推出的稿件均受原创保护,在推出后如得到更大平台推送,请及时通过文后留言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