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说)

什么是生产关系

文 / 烽火台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论述,大家都耳熟能详,基本的含义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里的生产力,是指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方式和能力;生产关系,是指部落、国家和社会组织管理生产的思想观念和制度政策。对马克思的论述,当代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生产关系决定论不符合历史事实。他在《历史主义的贫困》一书中提出了两个理由:第一,如果经济体系被摧毁,但技术知识仍然存在,那么经济体系很快就能被重建;如果技术知识被完全摧毁,那么现存的经济体系将随之消失,而且它的重建将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第二,对社会经济条件的了解,离不开对科学、宗教等其他文化方面的理解,但是反过来,即便没有经济背景,人们仍然可以研究一个时期的科学思想。
波普尔的看法确切程度如何,大家可以再作研究。作为哲学家,马克思的观点是一以贯之的,就是坚持了自己的唯物论思想,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客观地讲,这个问题类似于鸡和蛋的关系,实在不好说谁决定了谁。唯物主义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思路,但借助辩证法的二元对立观点派生出来的决定论,在解释许多事物的时候会出现偏差。当然,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所表达的意思是全面的,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个解说里面包含着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就是生产力是起决定作用的主体,而生产关系则是被决定的一方,它们之间的份量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由于这样的解读,才引发了两个“卡尔”(卡尔·马克思和卡尔·波普尔)的不同看法。两个卡尔都是犹太人,又都是哲学界的泰斗,虽然出生一前一后,并不妨碍他们的深度交流。波普尔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与我们同时代的人,他的学术思想,必然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研究。正因如此,他与马克思学说的辩论,很自然地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哲学的门派,自然不止马克思一家,学习者涉猎如何广泛,观点的正确与否,最终要靠实践进行检验。决定论看起来符合因果的逻辑,但因人类社会实践的复杂性,林林总总的现象和事物的确不是一种说法能够统领的。对波普尔的两点理由,猛看似乎有道理,但仔细琢磨好象也不够严密。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的论述,是站在人类历史的长度上进行判断的,而波普尔的论述象是在述说一个切面,以人类社会成熟时期的现象,采取剥离的办法进行论述,似乎与马克思的论述不是一个频道。当然,论学养,波普尔并不比马克思差,而且出生在现代社会,不但吸收了马克思的知识体系,还见识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成就,有些论述出现偏差,只是在急切之间思考不够细密罢了,无碍大局。
人类起源的时候,无工具、无技术、无文化,靠自然生存,整天为生计着想,采集野果、打猎捕鱼,都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这一时期,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生活,逐步地产生了部落和社会组织,产生了分工和协作。这种操作模式,显然非常符合马克思的生产关系决定论。但人类发展到城邦和国家时代,产生了思想、技术、文化和政治制度,社会形态日益复杂,就不好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事情了。试举两例。
以古希腊文化为起点的欧洲文明,孕育出了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现代社会。在上古时期,希腊文明是领先于世界的文明,与中华文明一样,从生产力方面来说,也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彼时四大文明比较,生产力水平应该不相上下,主要还是从学术思想、文化艺术和社会制度上来区分高下,而后者正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也叫上层建筑。从历史研究的结论来看,上古时期的东西两大文明发展的实际水平(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当的,差别不是很大。欧洲的罗马帝国时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上古时期两大文明发轫的历史阶段。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来说,经过一个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东西文明都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这个发展当然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和动力的。而事实是,短暂繁荣之后的两大文明同时陷入停滞期,欧洲文明陷入了1500年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中华文明陷入了2000年的封建专制时代。关乎生产力的核心部件——生产工具,欧洲到十八世纪才出现了小型机器,中国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农民们使用的还是汉朝发明的“二牛抬杠”。1954年6月,毛泽东主席曾非常忧虑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生产关系决定论的辩论中,如果我们嫌波普尔的说法采用的历史周期不够长,那么,对两大文明体系来讲,一个1500年,一个2000年,就再不能说时间短的话了。如此长的历史周期,多少国家、城市和宫殿建了毁、毁了建,山石风化、河流改道的事件都发生了不少,作为有智力的活人来讲,还要宽容到什么尺度上去呢?对这一现象,按照马克思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原理分析,究竟是生产力出了问题,还是生产关系出了问题?
在这里我们不作空洞的辨析,还是要拿历史事实来说话。中西文明的大致步伐其实是一致的,这也反映出人类生活的一些共同特性。欧洲文明到了近古时期,社会管制有所松动,逐步孕育出了近代思想和科学技术。但人们发起文艺复兴的原因,并不是由于生产力推动的结果,而是由于中世纪教会统治的长期压抑和窒息,文艺复兴首先冲击的是社会思想和统治制度。实际上,欧洲的工业革命和大航海时代,是伴随着思想解放和政治变革出现的,不是先有工业革命,再有思想解放和政治变革。就连文艺复兴运动,也高举着复兴希腊文化的旗号,这里面实在不好分辨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再看中国社会,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令中华文化早熟。按理说,不论是文化推动生产,还是生产推动文化,中国社会应该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事实上,文化的发展成果究竟如何,尚不好评说(现代化的时候都进了博物馆),生产的发展成果丝毫不敢恭维。如果不是汉朝人发明的铁犁和摆耧,我小时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种地的时候就只能用手刨。中国的文化典籍汗牛充栋,终其一生是读不完的,但种地的工具永远就那么几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欧洲的文艺复兴、民主政治孕育了工业革命、现代科技、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经济,似乎是上层建筑决定了经济基础;中国明清二朝的专制统治和闭关锁国,让诞生了四大发明的唐宋时代退隐到了历史的深处,充分体现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力量。回望历史的深处,除了人类的原始时代,看起来似乎是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当人类的文化意识充分觉醒的时候,却大量地表现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现象。如果上层建筑不给思想创新和生产创造丝毫的机会,生产力是没有任何力量挣脱控制,主动为人类做出贡献的。
虽然鸦片战争失败了,但慈禧太后照样把新建的铁路扔进了海水里;虽然魏源处心积虑地写出了价值连城的《海国图志》,但清朝的皇帝和士大夫们就是视而不见、不予认可;面对欧美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人都认为那不过是奇技淫巧,自己的文化经典永远高于那些东西;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了现代化的行列,通过改革开放稍有成果,许多人又匆忙回归传统,搬出那些过时的东西到处宣讲、混淆视听,不知扬弃为何物。作为学者和上层人士,即便要弘扬传统文化,也要认清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认清传统文化中适应的和过时的内容,进行恰当的扬弃,不能照单全收、阻碍发展。不论是马克思还是波普尔,他们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人们认清社会规律,及早克服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中的人为弊端,适时改革和创新,为开辟人类的新生活而努力,不是拿上人家的条文死搬教条、套人套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烽火台
看更多影视和美文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