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冬令营

跟粮食有关的事儿

民以食为天。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今天说几个跟粮食有关的故事。
生在新时代的我们,衣食不愁,古人可未必有这种运气。
何不食肉糜
古时候,农业生产力不发达,遇上天灾人祸,时常闹饥荒。
西晋时就闹过一次大饥荒,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吃土”、啃树皮,许多人被活活饿死。
当时执政的是晋惠帝司马衷。《晋书》里说,这个皇帝昏庸无能,智商好像不高。
他在西晋京城洛阳的华林园里听到蛤蟆叫,问了一个荒诞的问题:“这叫唤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
侍从哭笑不得,只得敷衍作答:“它们在官家的地里叫就是官家的,在私人的地里叫就是私人的。”
待百姓饿死的消息传到宫里,晋惠帝感到很奇怪,他一拍大腿,拿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何不食肉糜?”意思是说百姓既然没有饭吃,为啥不喝肉粥呢?
这问题叫人无语。然而,他毕竟是皇帝,臣子们不敢当面骂他蠢。
皇帝高坐龙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见皆是锦衣玉食的贵族、高官,不知民间疾苦,以为吃米饭或者喝肉粥是道选择题,不懂穷人身处绝境,无可选择,无计可施。
划粥而食
即便到了繁荣、富庶的唐宋时期,穷人依然面临挨饿的难题。
“诗圣”杜甫“京漂”多年,找不到好工作,挣不到钱,常为吃饭问题发愁,不得不厚着脸皮到处蹭饭,感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北宋大文豪范仲淹年轻时,因为家贫,曾在洛阳龙门南的铁角寺(今伊川彭婆东北)寄居,一边干活,一边苦读。
他不怕苦,不怕累,却怕肚子饿。因为没钱买粮,他只能从牙缝里死抠,划粥而食:每天煮一锅粥,待粥放凉了,凝固成块,将其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勉强果腹。
范仲淹有个同学家里很有钱,他见范仲淹饿得面黄肌瘦,很是同情,就给范仲淹送了些好饭好菜,范仲淹却不肯吃。
同学问范仲淹:“你为啥不吃?莫非瞧不起我?”
范仲淹答:“我怕吃了这些可口的饭菜,便再也吃不下没滋没味的粥了。”
吃不到和不肯吃
封建社会贫富不均,有人富得流油,有人穷得揭不开锅。
饥饿激发人的斗志。为了吃饱穿暖,常有底层民众揭竿而起,叫板命运,对抗不公。
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马上在洛阳接待群臣,并一度想定都洛阳,风光无限。
不过,在起兵造反之前,他只是个一事无成的混混儿,整日和狐朋狗友东游西荡,经常带着朋友去哥哥家混饭吃。
时间长了,他嫂子就不乐意了。当时,刘邦的哥哥已经去世,他嫂子拉扯孩子本就作难,招待这帮人一两回还可以,次数多了粮食就不够吃。
一次,刘邦又带着伙计们到嫂子家蹭饭,他嫂子直接拿勺子敲锅,意思是没饭了。
刘邦觉得没面子,发誓要出人头地,再不为吃饭问题作难。后来他美梦成真,登基称帝,却还记着当年这件事,不情不愿地给了侄子一个很不好听的封号:羹颉侯。
这事儿要搁到现代,大伙儿多半会笑话刘邦小心眼儿:亲戚之间也要掌握分寸,蹭饭咋还蹭得如此理直气壮?大老爷们儿有本事自己挣钱吃饭,不然就别提什么面子。
也有人有自己的道德标准,捍卫尊严,坚守底线,不为五斗米折腰。
有个成语叫不食周粟,出自《史记》,说的是周武王伐纣,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
伯夷和叔齐这两个贵族遗老,认为周武王原是诸侯,以下犯上、以暴制暴、自立为王不道德,决心规劝周武王。当周朝的军队经过今洛阳孟津一带时,他俩瞅准机会冲上前去,责骂周武王不仁、不义、不孝。
周武王手下的将士拔剑要杀了他俩,被姜子牙拦住了。姜子牙说,这俩人也没犯啥罪,只是道德观跟咱们的不一样,算了。
按说伯夷和叔齐该说的说了,该骂的也骂了,大可以回去继续过自己的好日子。可他们死也不愿当周朝的臣子,甚至不肯吃周朝的粮食,于是躲到首阳山(今洛阳偃师境内)挖野菜吃。
后来,一个村妇提醒他们,野菜也长在周朝的土地上。这可尴尬了:不食周粟,便意味着要绝食而亡。
伯夷和叔齐做出了最终选择:如果不能忠于内心地活着,不如死去。
你看,吃饱饭很重要,不过总有些事儿比吃饱饭更重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THE END
晚报副刊精读
编辑:nana
审核:聂丽 周彦超
WeChat:leyu-wang
洛阳晚报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以上作品版权归洛阳日报社享有,除法律许可之外,未经洛阳日报社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使用。
洛阳日报社所属媒体使用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洛阳日报社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