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桑德伯格:生命中随时潜伏的悲剧,要你用坚韧来抵挡 | 遇言·不止

请观看:雪莉·桑德伯格5月16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视频来源:腾讯视频
(视频时长26:40,字幕版请回复“毕业演讲”)
2008年汶川地震时,一位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带了一名志愿做翻译的大学生到了地震后的现场。他惊讶的发现,灾后的中国人有他想象不到的平静,他们并没有痛哭失常、没有神经质、没有什么感情宣泄……甚至在他们拿起仅剩的家庭合影,指着失去的亲人也只是静静的落泪。专栏作家说,相比我们动不动就需要看各种心理医生,各种暗示治疗的美国,中国人是一个更坚韧的民族,他们不喜形于色也不大悲大伤。

但我觉那位美国专栏作家其实不懂得中国人,就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国人目睹过很多无常,社会的动荡,真正安定下来的是70以后这一代。 而对于生死,中国人其实有太多自古流传下来的哲理,这些哲理朴素到即使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可以理解,那就是“人必有一死”。而且有很多地方的贫穷其实磨钝了人们的触觉,城乡经济发展造成的离别让人已经不在意陌路……这些可能都是我们面对悲剧看起来更坚强的原因,因为我们相对迟钝,并不是我们更坚韧。
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 Sheryl Sandberg ) 在5月16日在加州伯克利大学2016年毕业典礼上发表了致辞,这是她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谈论起她失去丈夫的痛苦。这次演讲深情而智慧,她讲起在一年前(还差13天)失去丈夫的痛苦和历经的感触。
桑德伯格的丈夫也是一个硅谷传奇,生前是一家线上调研问卷公司(SurveyMonkey)的CEO, 他当时和桑德伯格在墨西哥度假,在跑步机上心脏病发作去世。他的去世受到世界的瞩目,因为桑德伯格在她著名的《向前一步》中提到她的丈夫是她是她事业的好伙伴,在他们成为夫妻之前,他们也是长时间的好友。
在丈夫30天祭日,桑德伯格曾写过一篇令人落泪的文章,里面写道:“在这30天里我度过了30年,我多了30年的悲伤,也多了30年的智慧。” 她还说,她终于理解什么叫做“请不要在我活着的时候死去。”
在面对伯克利众多毕业生,在离自己最心爱的人去世差13天就一周年的日子,桑德伯格提到她在好朋友家里失声痛哭,她觉得“我无法告诉你们我在生活中学会的所有事情。今天我会试着告诉你们我在死亡中学到的事情。”就是如何面对悲剧,如何在失去至爱之后更加珍惜孩子,朋友和家人。
她也曾经痛哭到不能呼吸,但她知道每一次痛哭就让痛苦更远离自己,她也同时第一次体会珍惜每一次呼吸。她也更感激自己拥有的事业,因为在她以为她面对Facebook的高层会议时,因为完全沉浸于悲痛,无法听进去任何人发言时,她只用了一秒的全神贯注,就转移了自己悲伤。
桑德伯格和孩子是通过心理医生的辅导才渐渐走出了悲剧的阴影,她也重点谈到了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MartinSeligman)的理论:当悲剧发生时,克服悲痛意味着你需要承认,悲剧不是你自己的错,而你没有必要试图掌控生活中的每个方面,悲痛之情不会一直持续。她化解悲伤并学着坚强是因为赛里格曼的3P理论:
1、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2、普遍性(Pervasiveness)
3、持久性(Permanence)
个人化,就是悲剧真的不是因为你的错,它的发生可能具有偶然性。在丈夫去世之后,桑德伯格一度自责为什么不知道自己丈夫的健康状况而查阅了他的所有病例,后来发现连他的家庭医生都没有发现他的病症。她是一个经济系毕业生,怎么能确切知道丈夫的心脏问题?
普遍性,生活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人们往往相信悲剧发生了以后,它会浸透到你生活的每个角落。但是实际上,当桑德伯格努力在Facebook的会议室捕捉同事们的话题,她只用了一秒钟的全神贯注就做到了。
持久性,是“相信悲伤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很长时间,无论如何努力,桑德伯格都感到令人窒息的悲痛,让人难以解脱。 她的犹太教老师告诉她,要接受你的感受,但知道它们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桑德伯格说:“我深入了解了悲伤这种情绪,以及失去的残酷。但我也了解到,当生活给你打击时,你可以做出反击,找到出口,重新开始呼吸。”
我想桑德伯格给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敏感而不麻木的悲伤,面对悲剧如何情深意切的学会面对,不忘记但不沉迷。这是一种理性的处理感性的人生,或者就是她所说的:坚韧。
毫无疑问,坚韧一直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或者说经历后才可以学习到的品质之一。但是,我们生命中随时潜伏的悲剧,它可能是一场地震,可能是亲人的意外,你要用坚韧来抵挡。
最后,告诉和我一样的桑粉一个好消息,听说她的一本关于坚韧的书就要出版了。我们会继续支持她,不管她在硅谷一路向前,还是在家中挂着泪水告诉自己要坚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