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杨氏之子翻译( 《杨氏之子》文本解读 )

杨氏之子翻译

   一、读懂故事
    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全文解析如下: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马上回答他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课文通过“来访—招待—笑言—妙答”这四个简单的情节,组成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语言幽默风趣,不失为是一篇启迪儿童想象、思考的佳作。
二、分析人物
    1.杨氏之子的表现可以用一个“惠”字来概括。
  (1)    家里有客人来,就很有礼貌地端出水果招待客人。有礼貌也是聪明的表现。
  (2)    会听话,能够从孔平君的话中知道“弦外之音”。
  (3)    反应快,应声即答,没有想半天。
  (4)    不直接“冲撞”客人,而是对客人的“笑言”委婉地用“未闻”来表达。
  (5)    平时读书多,从“孔”马上能联系到“孔雀”。
    正是杨氏之子的“惠”,机灵活泼,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才使孔平君有兴致和他开起了玩笑。人物的形象也在看似不经意间变得栩栩如生,可爱又加,读者马上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2.孔君平与杨家的关系非同一般。
查阅资料后得知孔君平是孔子第26代后人,晋国人,原名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谥“简”。有集传世。
    文中提到“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家的关系非同一般。首先是上门“诣”其父,其次是当父亲不在时,就和孩子玩耍。
三、把握难点
    1.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古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举例如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也是学生遇到的主要难题。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疏通文句,要做到词词落实,句句落实。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如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中,“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不同的意思,读的时候也要断开来读。
    另外,一些字要把注释里的意思还回原文帮助理解。还可以扩展词语,连词成句。古文里的字一般都是一个字独立表达一个意思,可以将这样的字进行意思的扩展。如“孔指以示儿曰”中“示”在注释中解释为“给……看”,通过理解和扩展,我们就可以翻译为“孔君平指着杨梅跟孩子说”。(我读不明白呀!)
    再次,这篇课文里面还出现了通假字“惠”。“惠”通“慧”,智慧的意思。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述一点关于通假字的知识,但不要过分强调,让学生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即可。还可以联系学过的《淸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亡赖”中的“亡”通“无”,来加深学生对通假字的了解。
    3.补充想象留白部分。即在用白话文叙述文言文的故事的时候,指导学生在不改变故事大意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想象补充,使得故事内容更完整,具有可读性。比较明显的如“为设果”,这句话缺少主语和宾语,谁为谁设果?“设”的什么果?“设果”时候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分别是怎样的?等等,要求学生能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补充,达到字通句顺、意思连贯、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的效果。
    4.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5.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提出了“礼”的重要性。《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就已经把礼提到了治国的高度上,提出礼仪是一个社会的根本制度。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 简简单单六个字,却含义深刻。告诉人们:做人要有礼貌,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啊!”
《杨氏之子》这篇文章就能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文中出现的两个人物就是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孔君平去拜访孩子的父亲,就是用“诣”。“诣”,到,旧时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可见孔君平本身就是一个谦谦君子。后文中“此是君家果”中的“君”也能体现出孔君平的知书达理。他不说这是你家的果子,而是很有礼貌的用了“君”,表现出了读书人应有的文雅。
    当然,文章的主人公更是做到了有礼有节。当孔君平到孩子家时,他会为客人拜访水果。才9岁的孩子呀,就这样懂得待客之道啊!而当孔君平与孩子开玩笑时,他也不是硬邦邦地把话顶回去,而是用了“未闻”二字,表现了孩子应有的礼貌,他的语气委婉、机智、幽默而思维敏捷,又表达了“孔雀不是夫子家的鸟,杨梅又怎么是杨家的果”的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由此篇课文可见一斑。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也能很好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孩子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语言文的奥妙。

杨氏之子翻译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