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关于举例子的句子(程翔:两种话语体系——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学研讨)

关于举例子的句子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

两种话语体系——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学研讨
北京一零一中学 程 翔

语文组的老师们在一起备课座谈。我提议请小郝老师来执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课文。小郝老师很敬业,也有灵气,爽快地答应了,提出给她半个月的时间来备课,随后我也看了她的教学设计,并当面进行了座谈。元旦假期一过,备课组的老师们就去听她的课了。

听完课,我们又进行了座谈。我感觉课上得不太理想。小郝老师先谈了她的备课思路。其他老师各自谈了自己的看法。有肯定,有建议。

小郝老师征求我的意见,我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说,教这类课文,可以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完全放开。这篇文章具有很大的启蒙意义,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教,可以超越语文学科边界,把政治、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内容融进课堂,给学生提供一个思想自由驰骋的精神空间。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实在不是小小的语文课堂能够涵盖得了的。小郝老师说,这需要超强的驾驭能力,她驾驭不了。我说,我也驾驭不了,没有那么丰厚的学养,不敢上。第二种是上成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我问小郝老师,你这节课的语文因素有哪些呢?她谈了几点。我说,我听课时感觉并不突出,相反,感觉你上成了哲学课,因为你使用的多是些哲学概念,和学生在讨论真理问题了。小郝老师有些困惑。她说,我是在上语文课呀,程老师怎么就没有感觉出来呢?其他年轻老师也有些困惑了。我说,因为你上课的话语体系是哲学的、政治的,不是语文的。

这就涉及两种话语体系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篇哲学论文,文中大量概念、术语构成了哲学话语体系。语文教师当学生时听过哲学课,对这套话语体系不陌生,很容易就被哲学话语体系俘虏了。语文课的教学不要用哲学话语体系,而要用语文话语体系;不要用哲学思维方式,而要用文章学的思维方式。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文学作品,也有自然科学、哲学和政治学文章。教文学作品,可以使用文学话语体系,因为文学话语体系是构成语文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非文学作品则要警惕,因为非文学作品中相当一部分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不能等同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文本话语体系会影响教师的思维与教学语言,教师一旦采用了哲学话语体系,语文话语体系就被挤占了,语文课就容易跑偏。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坚持语文的立场,用语文的慧眼观察,用语文的思维思考,用语文的话语表达。

小郝老师似有所悟。我接着对她说,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头脑中形成了语文的思维方式,构建起较为完备的语文话语体系,不管教哪一类课文,都能从语文的角度锁定教学目标;特别是对那些非语文话语体系的文本,要具有转化能力,能在课堂上将其转化成语文话语体系,即用语文话语体系来教学非语文话语体系的文本。如果你总是被非语文话语体系牵着鼻子走,那就说明你还不够成熟,因为你的语文话语体系还是脆弱的,很容易被非语文话语体系俘虏。评价语文课,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教师在两种话语体系之间能否转换自如。一个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其专业发展的道路,其实就是不断形成和强化语文话语体系的过程。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也是语文话语体系不断完善的历史,翻一翻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再看一看今天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话语体系是不是在不断地丰富完善呢?

小郝老师点点头。她问道,以这节课为例,我怎么教才能体现出语文话语体系呢?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我问,从议论文的角度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小郝说,题目显示中心论点。我说,对。这个问题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让学生回答。小郝有些兴奋了。我接着说,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相信学生都能回答上来;教师要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即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个中心论点的。你看,教师使用的是“中心论点”“论证”这些术语,起着统摄教学思路的作用。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哲学术语,即便用也不能成为主体话语,不能让它们在语文课上起统摄作用。学生能不能回答上面的问题呢?即便能回答,能否答得准确呢?这就检验学生读懂课文的程度了,阅读能力由此显现出来。作者先使用了逻辑分析论证法。这在第一部分的第2段中可以找到。

这一段包含了一个严密推理的过程。第一,解释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客观的,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包括思想、理论等都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紧接着举了一个例子,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第三,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接着解释什么是社会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这个活动有一个特点,即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第四,得出结论,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至此,这段精彩的逻辑分析结束了。滴水不漏,无懈可击。教师问学生:“你们服不服?”学生只能说:“服了!”

小郝老师和其他老师都笑了。小郝老师问:“我怎么就没想到这样教呢?!”

我接着说,教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教师在此应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既然你们服了,文章到此可以结束了,但文章并没有结束,全文有6000多字呢。接下去写什么?学生看了文章,是能够回答的:还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教师立刻追问,举了哪些例子?学生回答: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哥白尼太阳系学说、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只举前两个例子行不行?不行。前两个都是自然科学的例子,还要举社会科学的例子,因为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社会科学领域而写的。这就对举例有了一种合理的解释。会举例子是语文能力强的表现。学生会不会举例子呢?初中学过华罗庚的《统筹方法》一文,那是一篇数学论文,但是初中学生能够看懂,为什么?因为华罗庚举了一个泡茶的例子,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统筹方法的数学原理。什么叫会举例子?就是用人们熟悉的例子阐释人们不熟悉的道理。如果用人们不熟悉的例子阐释人们不熟悉的道理呢?那就越阐释越糊涂。小郝老师有点激动,说:“这才是教语文!”

问题还没有结束。我又问道,作者先用了逻辑分析的论证方法,后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那么,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思考之后应该答得上来,作者也在用社会实践来证明他的逻辑分析是正确的。作者的写作思路,与他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完全一致的。如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教师就可以像庖丁一样,牛如土委地后,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了。

我问小郝,这样教是不是采用了语文话语体系呢?小郝点点头,连连回答,是的,是的。我说,你还有问题吗?她问道,后面还有三部分,各自有一个小标题。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后面三部分?它们与第一部分是什么关系?如果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应如何用语文话语体系来回答?

我说,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后面三部分可以略去,不教了;从政论文的角度讲,作者是一定要写的,不写不行。你可以作为一个作业让学生写三五百字来表达他们的理解,或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去讨论,教师不必解答。其实,即便教师解答,学生也未必能够理解透彻,因为这实在超越了中学生的认知范畴。别说中学生,就是青年教师也未必能理解透彻。这很复杂。语文课不一定要对文本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也不是一次完成的。

座谈结束了,几位青年教师意犹未尽。我向各位老师展示了我的课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我的批注。老师们很惊讶。备课就是这样,当你对文本深入钻研了,就能心中有底,课上不慌。你能运用语文的眼光使用语文话语体系教课,就能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习》2021年第2期

《语文学习》订购详情:《语文学习》为月刊,每月上旬出版,每期88版,共12期。我们提倡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您提供国内顶尖语文名家的最新作品,呈现语文教育的最新思想。您可以通过邮局订阅;也可以长按下方的“二维码”,进入“上海教育出版社旗舰店”购买。

每期定价:9.00元;全年定价:117.00元(含高考增刊一期)
邮发代号:4-253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8468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070/H
编辑部电话:021-64373598
投稿网址:www.yuwenxuexizazhi.com
直营部购买电话:021-54565822
《语文学习》编辑部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永福路123号 邮编:200031

关于举例子的句子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