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偷来梨蕊三分白(《红楼梦》主题阅读——偷来梨蕊三分白)

偷来梨蕊三分白

偷来梨蕊三分白
——从《咏白海棠》看黛玉的孤独悲凉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白海棠》是《红楼梦》中大观园众姊妺结成“海棠诗社”后的首次吟咏。李纨被大家推为社长,负责评诗,迎春限韵,惜春监场。大观园的小主们各逞其才,各显其能,纷纷在限题限韵的背景下完成自己的诗作。黛玉是在其他人几乎完成诗作后,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其诗作新巧别致,自成一格。
 

我们首先整体理解诗作的内容。一二句中,“湘帘”,用湘妃竹编成的帘子。湘妃竹,即斑竹,上有茶色小点。此句诗说看花人。“半卷”“半掩”与末联花的娇羞倦态相呼应。“碾冰”句:因花的高洁白净而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该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洁来侧面烘染。
 
三四句“偷来”二句:意即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但说得巧妙别致。词句明显化用了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五六句中,“月窟”,月宫;仙人,指嫦娥;缟袂,白色的衣袖。缟:未经染色的绢。啼痕:即泪痕。这两句的大意是:像月宫中的嫦娥缝制的白色的舞衣;又像秋天闺房中哀怨的少女在擦拭泪痕。
 
七八句中,情景交融,看花人娇羞默默,倦倚西风、欲诉衷肠。看花人与白海棠完全融为一体。
 
常言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逍遥篇》亦云:“诗以道志。”那么,这首诗《咏白海棠》究竟表达了黛玉什么样的心声?表现了黛玉怎样的性格,昭示了她怎样的人生走向呢?
 
这首《咏白海棠》表面就是一首咏物诗,但绝不仅仅是一首清新、别致、构思新颖的咏物诗,它是托物言志,以人比花的诗作。诗中的海棠是黛玉身世、处境、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屈而求伸的痛苦,孤独悲凉的绝望。
 
咏物诗,开篇往往要扣住所咏事物的特征、习性、情态来摹写,比如像宝钗的“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大家闺秀的矜持心理。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
 

这首诗,第一联就有黛玉不希望受到约束的叛逆印痕。黛玉自幼生活在簪缨世族的豪门,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再有身体孱弱,所以生活环境自由,很少受到严苛的礼法束缚。这一特点在本诗的首联就表现出来:她与宝钗不同,把人和花融为一体,从惜花人的角度来写——“半卷”“半掩”,写出了诗人渴望投身于“大自然”(即《葬花辞》中“随风飞到天尽头”),但又顾虑重重、不能直抒胸臆的情状。“半掩门”这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动作,把黛玉不愿受到束缚的思想情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看出她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向往。然而,毕竟是半遮半掩,暗示了黛玉的担心和试探心理。
 
如果我们联系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的心境:“今至其家,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的这寄人篱下的处境,这种不能坦陈情怀的压抑心情,在首联出句中有所暗示和披露,所以本诗开篇就给人沉重的压抑感。
 
“碾冰为土玉为盆”,这是白海棠生存的环境:冰冷严酷、坚硬无情。用花来比人,黛玉的生活环境何尝不是如此。试想在27回《葬花辞》中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黛玉占花名所得的芙蓉的生态环境——冰冷的泥淖。同时从侧面也写出了白海棠在这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冰清玉洁的高贵品格,何尝不是黛玉在《葬花辞》中“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追求!是芙蓉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是黛玉濯清涟而不妖的坚守。
 

第二联有黛玉不能主宰命运的惴惴不安。“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颔联中“偷”“借”用得极好。它们接承起句,把诗人寄人篱下、主宰不了自己命运那种惴惴不安的受压抑的心态,作了进一步形象的刻画。“梨”是“离”的谐音,暗示自己是自幼离别(永诀的死别)慈爱父母的孤女。古诗中用“一枝梨花春带雨”描写悲泣的女子,所以“梨”往往给人以悲凉凄苦之感。“蕊”说明悲苦在心中。但这孤女的“魂”(精神)却如寒冬独秀的梅花。这“梅”一则与首联出句的冰土、玉盆承接(即冰天雪地的环境),二则揭示它具有不与世俗苟合的高风亮节。颔联进一步写出白海棠在严酷现实中具有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第三联有林黛玉乖僻孤傲、多愁善感性格的流露。想黛玉,自幼孱弱多病,又是父母双亡,宝玉虽然已经成为知己,但在当时的时代,儿女毕竟不能有自己的自主选择。那种孤独寂寞,悲苦无依的情状没有办法排解,黛玉遂怜花自怜,借典抒情:“月窟仙人缝缟袂”,“月窟仙人”指月里嫦娥。嫦娥独居广寒官,只有玉兔为伴,在月宫无涯的孤独寂寞和冰冷(广寒宫,冰土玉盆)的环境中经受精神虐杀的苦痛。“秋闺怨女拭啼痕”,“秋”字紧扣诗题,说明花季已过,海棠开在秋天,处于万木凋零的肃杀季节,此时“怨女”不能不“拭啼痕”。“秋闺怨女拭啼痕”何尝不是说的她自己呢?寄人篱下的无奈始终在她心中停留。黛玉的前生是绛株仙草,她的凄楚病态之美始终相伴左右,爱哭是天性使然。黛玉的爱哭不同于迎春的性格懦弱,而是不肯苟合于冰冷严酷的末世而引起满腔怨愁的弱女子的反抗形式和发泄方法。这样把白海棠的不苟合、孤独、哀怨刻画得更加深入、形象。
 

第四联中有黛玉的骄矜孤独、悲苦无告的性格。黛玉向往自由,但是她十分珍视封建贵族小姐的地位,没有从思想上突破封建礼法。“娇羞”,深闺女子追求自由爱情的神态、心理的写照。她纵有万语千言却“同谁诉”?父母双亡,既无姐妹兄弟,又无知音,只有深沉无边、无法解脱的孤独和寂寞,只能“默默”忍受。“西风”摧残百花,在它逼迫下的白海棠已“倦”——奄奄一息。只能“倚西风”——即任肆虐杀人的“西风”施暴而无反抗之力。此时“夜已昏”——黑夜降临,无边的黑暗包围、压迫着她。被严酷的生活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白海棠,看不见光明,只有“倦”极和绝望。此时的白海棠哪里还是自然界的花卉,分明是林黛玉遗世而独立的象征。
 
诗词,是林黛玉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手段,也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观园中,黛玉的才情是公认的,她天性聪明,才思敏捷,清丽脱俗,情感真挚,与生俱来都透着一股灵秀之气。她的诗作一如其人,显得风流别致,清奇哀怨,是一个聚诗情才情于一身的雅致的女性。在《咏白海棠》中隐隐透出,黛玉一方面更加封闭孤立和走向自我,一方面更加傲世以远离浑浊的社会,从而为以后的悲剧走向蓄势、张本。
 

从诗本身看,这首诗特色是“风流别致”。林黛玉将比喻、象征、拟人、设问、神话传说和直抒胸臆等多种表现手法信手拈来,挥洒开去,句句咏物,又句句抒情,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她那孤寂芳洁的心灵和空灵飘逸的风格。如果说探春的诗以展志为主,宝钗的诗以显理为主的话,那么,黛玉的诗便是以情韵为特征了。——宁波大学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

 
附录练习题
1.此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角度赏析此联。(5分)
 
2.此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托物言志。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秋闺怨女”,都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请具体分析林黛玉通过白海棠写出了自己的哪些思想性格?(6分)
 
 参考答案
 
1.(1)表现手法:拟人、联想、想象(答出两种即可)。拟人,“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2分)
(2)语言:“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意趣盎然,突出白海棠的洁静娇羞,柔美可人。“借得”朴词见新,灵动飘逸,突出白海棠的香魂四溢,芳芬诱人。二词配合,巧用拟人,见姿见态,见色见韵,显出诗人慧心。(3分)
 
2.(1)“碾冰为土玉为盆”,玉盆冰土中白海棠清雅,种花之人“碾冰为土”“玉为盆”,写出种花人之高洁。
(2)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正面描写白海棠。写出白海棠的洁白、坚贞、孤傲,写出林黛玉的高洁、孤傲。
(3)“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写出白海棠的寂寞、幽怨、悲愁,也写出林黛玉寄人篱下寂寞、孤独、哀怨的思想性格。
(4)“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通过写白海棠无处诉说的深情,写出林黛玉的多情。
 
总之,诗中白海棠表现出的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诗人通过白海棠含蓄地表现了林黛玉清高超拔,空灵飘逸的品性。

欲获取更多信息,欢迎持续关注本公众号或在后台留言。

偷来梨蕊三分白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