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年纪轻轻的,你居然信偏方啊?

点击上方“羊爸爸”↑关注我们文 | 禾小苗作为一个比较资深的中医粉,入坑七八年了,中医经典也看了不少,我经常会在朋友圈分享一些普通人可以用的食疗方,外治法等等。有一天突然有人私聊我,语气一脸同情:你年纪轻轻的,居然信偏方啊?好像有很多人对于偏方有着不同程度的误解,于是我上网搜了一下偏方的解释: 民间流传,不见于古典医学著作的中药方。或者是散落民间,不为外人道的行医方法,很多祖传秘方也称为偏方。也就是说,偏方其实是个中性概念,没有褒贬的意思。至于它有没有效果,是否可信,不是取决于它是否记载在古典医书里,而是有没有经过严格的中医思维的辨证。否则即便被记载在医书中,也不能随意使用。很多食疗,并没有记载在医家经典中,按照定义也算偏方。比如妈妈们很喜欢用的花椒炖梨。利用了食物的偏性,雪梨性寒,润燥,配上花椒性热,温里散寒,也能中和一些梨的寒性。就适合一些寒热夹杂,并不是特别严重的咳嗽。它有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遵照中医思维辨证使用的。中医的汤药追本溯源也是对食物的研究,早在商朝有位宰相伊尹,不仅精通食物的五味,更善于调和。他提倡药食同源,用君臣佐使配伍,以食材的寒热温凉调性。汉代经典《伤寒杂病论》就继承了他的的学术思想,跨越两千年,至今效如桴鼓。所以不管是不是偏方,只要是遵照了中医的辨证思维来使用,都是安全有效的。
中医世家陈允斌老师公布过一个退烧方:蚕沙,竹茹,陈皮各10g煮水喝。陈老师说这个方子,39度以上的高烧,不管风寒风热,高烧持续几天都不退,病邪都已经入里传遍全身,尤其是各种方法都用过了以后还没有退烧,就可以用这个方。这个是陈老师家祖传的方子,未被记载在历代医书里,也算是偏方。看似不用辨证,但细想,也会发现她的配伍思路。蚕沙竹茹都是清热除烦的,药性缓和,清胃肺肝三经的热,高热不退的时候,其实内热都聚集在这几条经络。高热不退的时候往往浑身滚烫,不怕冷不怕风,甚至想喝冷水,眼睛干疼有灼热感,鼻子呼出的气很热,口干舌燥,心烦意乱,小便也感觉很烫,不想吃东西,胃胀胃热等。蚕沙竹茹就可以把这些内热清出去,加上陈皮理气化痰,舒肝和胃。体内的热一清,脾胃一和,高热也就解了。还有近代有个名医张锡纯,他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记录了很多他辨证使用过的西药,他把这些近现代的西药,用中医的思路来使用,而且往往都有神效,那这个西药也就变成中药了。还有一些医生,很喜欢开蒲地蓝这类的中成药,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可以“消炎”。这个消炎,它就不算是一个中医概念,没有经过辨证而开出的这盒蒲地蓝,也就不能算中药了。一个方子能不能用,要看每一个用料的性味归经,配伍禁忌,调和诸药之后,是否与病人当前的身体情况相吻合,而不是去纠结它是不是一个偏方。中医的发展史非常悠久,几千年过程中有许多新的药材食物被发现利用,这些也并不会一一记载在医书中,除了需要历代医家的苦心钻研,也会用一些民间的经验去佐证使用。对于不懂得中医辨证思维的人来说,听信偏方确实容易引发一些严重的后果,比如我小时候村里有一个人得了胃癌,她自己看书得了一个偏方,吃癞蛤蟆煮的汤能治好,就立马煮来吃,结果几天以后就听到了她不幸中毒身亡的消息。所以不懂中医的普通人,能够对于偏方抱着怀疑的态度,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能学一点中医知识,懂一点辨证思维。这样一来,不仅平时的小问题我们可以自己用偏方来解决,甚至于我们生病的时候,还能分辨出这个医生是不是用的西医的思路来开的中药,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多学点中医知识就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何乐而不为呢?作者简介:禾小苗,90后中医狂热粉,有女五岁,中医育儿践行者,在生活中品味中医,在中医里体会生活。相关阅读:宣传中医就是把别人气晕,把自己气炸吗?中医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好好生活找中医看病不完全攻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