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走向巅峰的本溪煤气

作者简介
张宗君,笔名艾无云,生于1959年,现居本溪。1977年25中中学毕业,同年下乡到本溪县高官乡,1980年回城进企业,曾就读本溪师专函授沈阳师院,2019年开始回望依稀六十年,东隅折柳返航船。甲子复始怡田野,己亥临岐惬淡然。戏水游山观胜景,养鱼种草写诗篇。桑榆莫负强身体,休笑余晖听夏蝉的退休生活。
走向巅峰的本溪煤气
原创:张宗君
深秋的一天,我从新立屯南口出发,徒步登上平顶山,极目远眺,层林尽染的山峦逐渐由绿变黄,一树一树的枫叶由娇羞的石榴红色转为深沉华贵的朱砂红色,一阵凛冽萧瑟的秋风吹过,红叶随风摇曳飘零,枯叶满山,转瞬间,刚刚还姹紫嫣红的枫叶还没等人们看够,已被秋风卷走,唯有几颗挺拔的青松,高傲的屹立在悬崖上,仍然生机勃勃,随秋风起舞。我弯腰拾取一片枫叶,伸手轻轻抚去枫叶上的灰尘,透过叶片往来交织的纹理和零星的疮痍缝隙,发现山脚下的煤气储柜已毫无踪迹,使我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勾起了往昔的回忆。
当年《本溪日报》头版登载本溪煤气发展情况
在多年前的一天下午,我们十几位同学高高兴兴地在西泊子一同学家中聚餐,同学的妻子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宴,可是,当菜端上桌时,大家发现说好了的炒菜,好几个都变成了炖菜。席间,不知哪位同学嘀咕了一声,嫌菜炒的不好吃,同学妻子听到后,一把将我从席上拉下来,阴沉着脸对我说:“我给你钱,请个特级厨师来,煤气火苗小,看看能炒出什么味道?”说完,解开围裙,流着眼泪,一甩袖子走出家门。本来同学聚会是高兴的事,可是,由于煤气火苗小,做不好菜,搞得大家不欢而散,夫妻不睦。类似这样以及大年三十晚上煮不好饺子等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市还真不少,有的地区甚至“望气兴叹”,没有液化气,更别说管道煤气了。为了上千上万户家庭都用上称心如意的煤气,让没有用上煤气的住户用上燃气,煤气人又开始在平顶山脚下建一座5万m3干式煤气储柜,提高城市周边区域煤气灶前压力;积极开辟新气源,在高台子乡窑沟口村再建设一处年供气量5700吨的液化气站,发展液化气,解决城市东部和个别地区用气难的问题,这就是煤气人解决和满足人们生活日益发展的用气需求,最好的途径和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
《本溪日报》报道我市五期煤气工程开工信息
1993年2月23日农历二月初三,平顶山脚下回荡起震耳欲聋的开山炮声,本溪第五期煤气工程主要项目,5万m3干式煤气储柜建设工程在这怪石嶙峋的山坡上正式开工兴建;同年6月20日,距离市区12公里的窑沟口村临道的山坡上,也遥相呼应,此起彼伏地响起了大马力推土机的轰鸣声,在这杂草丛生的地方,煤气第五期工程的液化气站也开始上马了。这是煤气建设史上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端,标志着山城本溪结束了单一的焦炉煤气供气历史,又开始涉足液化气供应,实行管道焦炉煤气和液化气供应两种方式。巍巍的平顶山见证了这一辉煌的时刻,悠悠的太子河水目睹了这一光辉的时期。
我市煤气五期工程可行性简介
历时几年的紧张建设和施工,倾注煤气人心血的5万m3煤气储柜拔地而起,高高耸立在平顶山脚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高台子液化气站也初具规模,成为花园式单位,开始充装液化气钢瓶。城市边缘区域的老百姓再也不会为管道煤气火苗小,大年三十晚上煮不好饺子而烦恼了;没有使用管道煤气的住户,也用上了液化气,人们奔走相告,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俯视高台子液化气站一角
时至21世纪初,本溪煤气企业经过几十年的生产实践,有丰富的燃气管理经验和完整的企业文化,有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职工队伍从最初的38人增加到近千人。通过五期煤气工程的不断建设,填平补齐,扩边展沿,合理布局,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储气净化、输配供应、经营服务、安装维修、安全保障等系统,实行焦炉煤气、液化气两条腿走路,管道煤气用户达15万户,液化气钢瓶用户2万多户,煤气储气能力已达18.9万m3,城市气化率达到75%,基本实现了城市煤气化,对城市现代化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大气污染,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此,我市煤气企业走向了辉煌的时期。
平顶山脚下的5万m3煤气储柜
如今,我市的焦炉煤气和液化气早已被天然气所取替,几座煤气储柜已经废弃。时光已渐行渐远,正午的太阳已夕阳西下,记忆中那片璀璨和辉煌已开始遗失,我慢慢地循着下山的阶梯,宛如时空穿越一样走完了攀登平顶山的全程,来到了平顶山脚下,看到消失殆尽、荡然无存的5万m3煤气储柜原址,我面向平顶山久久地伫立,心潮涌动,忽然,一片乌云翻滚,几滴雨水凄凉地洒在我的脸上,一丝寒意涌上心头,我恋恋不舍,向曾经高高耸立在平顶山脚下的煤气储柜位置行注目礼,做最后的告别。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