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本溪清河城的老手艺

作者简介
孟庆志,本溪县清河城生人,70后的理科生,从事本溪抗联史实研究。喜欢本溪地域文化,痴迷刨根问底。
本溪清河城的老手艺
原创:孟庆志
老农机车工为民服务随到随修
(已故摄影家金福殿摄)
老手艺是农村生活经验的精华,是辽东农耕文明的结晶。因为建国初期私营作坊合作化后的淘汰、现代文明的冲击,一些民间的老手艺大多销声失传,渐行渐远。在古朴的清河城,年岁大一些的本地人倔强地坚守着原生古朴的劳作方式,一些老手艺倔强地展示着精彩绝伦和无可替代。
清河城老车把式赶集
清河城过去是个大马市,靠着新宾那边至今还有马圈子乡、鹿圈子山这样的小地名,清河城人最熟悉的就是牛马骡驴等大牲畜。随着牛马集市凋敝,看牙口的大先生没了传人,一些喜欢马牛拉车的老哥儿却不想让一身把式撂荒,依旧把大牲口当成棒劳力,“人合把,马合套”依旧是最好的农作追求,于是清河城的老把式们赶着马车下地、赶集绝对是一道风景。
马车比起买车加油还是省
虽说清河城的机耕推广得不错,可是春耕时节,田间地头、拐弯抹角还得靠牲口,用牲口就得给钉马掌。清河前街的陈国伟家三代开着红火炉,到了生产队解体时,他爹也率先把清河城大队的红火炉给号下来了。全清河城地区虽然只有十二辆马车,却有一百多匹马骡驴,只要套上车、挂上犁,牲口蹄子就有磨损,就得钉马掌。因此,陈师傅并不愁没有活干,一到春耕秋收忙得“脚打后脑勺儿”,大家伙都说他这个红火炉在清河城是“蝎子粑粑独一份”,肯定赚大发了。陈国伟并不谦虚,大锤小锤“叮叮当当”里洋溢着手艺人的欢快。等忙劲儿一过,陈师傅跟着邻里们调侃:“我打的蹄铁耐磨,我钉的马掌牢绷,什么时候给你钉个掌啊?不用给钱,请我吃一顿杀猪大菜就成。”
陈国伟师傅对清河城牲口了如指掌
说起杀猪大菜,肯定离不开灌血肠。街面几个卖猪肉的老哥儿浑身上下油渍麻花的,看着就埋汰,想吃干净放心的血肠还得吃后街赵常利灌的血肠。首先是老赵接猪血讲究盆净、勺净、手净,那个干净劲儿比一般干净的老娘们都强三分。洗肠子得苏打和大盐搓三遍,肠子被洗的晶莹剔透,看着就带价儿。赵常利灌血肠时从不让别人伸手,说是怕扰了他的手艺。老赵一个人灌血肠手法并不慢,用不上半个多小时。当嫩乎乎、亮锃锃、红扑扑的血肠盛在碗里,看着就让人流哈喇子……
赵常利的血肠好吃还不贵
现在清河城的少男少女不像老人们到年节就想吃顿好的,对杀猪大菜嗤之以鼻,嫌油水大。比起吃的,他们更在意穿衣戴帽。淘宝京东的快递已将时尚休闲送到了乡村的千家万户,清河城的裁缝成衣铺已经风光不再,但老百姓依然离不开那些看似简单却不可或缺的缝缝补补。特别是现代的大姑娘小媳妇儿的那双手,除了化妆美甲划屏幕,多半不会操作缝纫机、指套铜顶针,家里也多半不置办缝纫机,嫌占地方。
线勾鲜花盛开好心情
老朱大娘真名叫朱翠娟,她顾不上眼晴花、关节硬,瞅准商机,把蒙尘已久的蝴蝶牌老缝纫机支了起来,重新上了一遍机油,把线梭子、皮带子紧了紧,蹬了几下,嗡嗡的转动声依旧那么悦耳。老朱大娘便拣起缝纫活儿,帮人们扦裤脚、钉钮扣……一天三十二十的收入不多,可老朱大娘却很满足:“缝纫机闲着也是闲着,有收入总比没收入强,还能防止老年痴呆呢!”时间长了,清河城的靓男俊女们还真离不了老朱大娘的缝纫活儿。
朱翠娟的缝纫活漂亮
说实在的,现代生活变化太快,虽说好多稀罕物和绝活都被淘汰了,连劈柴禾都用机器啦,可还是有很多老手艺挥之不去,反潮流地存在着,比如说在清河城这样的乡村是没有磨刀老头的,磨刀便是鼎立门户的爷们儿的必备技艺。
劈柴禾都自动化啦
清河城后街的荆玉良比一般男人厉害的是,他会伐锯,伐锯绝对是手艺活儿。老荆的亲戚是木匠,因为没人做家俱没了市场,改行捣腾中药材去了,他的几件好家什儿就被老荆“拣漏”拿回家。老荆头喜欢摆弄木匠家什儿,没见摆弄出像样的家具来,却慢慢学会了磨刀、伐锯。老荆头喜欢一边伐锯一边讲解:“这伐锯要将全部锯齿按左右左右的规律错开,并排成一定的形状,称为锯路。锯片有了锯路以后,锯木头时的锯缝宽度大于锯片的厚度,才能防止夹锯,才能减少锯条磨损。”手艺人都喜欢一套一套的说辞,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手艺人似的。
荆玉良伐锯就是大国工匠的缩影
清河城还有很多老手艺,比如说“吃”的烙粘火勺、油炸馃子、酿烧酒,离不开刀工火候,特别是杨秀峰家的抖豆腐包绝对远近闻名。“穿”的秧歌服、舞蹈装,离不开飞针走线,文化广场上的大秧歌头牌就得会缝纫活儿。“住”的盘火炕、砌烟囱,离不开瓦刀和泥。“行”的钣金、补胎、焊马车,离不开五金铆锻……可以说,清河城现代化的农村生活中,处处都显示着清河城人的匠心独运,处处都有老手艺的巧夺天工。过去老手艺都是生活必需、生产必备,真没有多少年轻人去学。而有心的清河城人拣起这些手艺,就变成了一本万利的生意经了。
盖房子帮工让手艺人大显神通
杨景山的豆腐坊买卖热火朝天
卖肉的一刀准有时也跑偏
高铁华的大铡刀颇有刀客侠气
老孟家的粘火勺确实好吃
石磨磨米还真不多见
左师傅老伴的掌线绳非得自己拧
(本文所有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清河城镇左清谔老师提供。)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