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我为芦苇鸣不平》组诗||文/山之子||【京西文学】第824期

2020年12月26日第341期 总824期
山之子,原名王树民。1955年出生,河北沙河市人。自幼酷爱文学,后参军入伍,长期从事文字工作,曾在一些报刋杂志上发表过通讯、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在多种文学平台上发表近百篇作品。人生信条:释放自我,陶冶情操;放飞心灵,享受生活。
冬深了,气温一天天在下降,风也变得有点刺手刷脸。虽然还没有下过一场像样的雪,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天气总是阴多晴少,时而还会被雾气笼罩,让人们的心情常感压抑不爽。一日,少有的好天气,晴空万里,风吹之下,蓝天上不见了一丝云的影子。街道两旁,法国梧桐树上已经为数不多的残枯叶子,不时地向下掉落着,更增添了一丝凄凉的气息。
心境不错,依环城路而行,几处楼盘的建筑工地上,高高的塔吊忙碌地运转着,便原本显得有点寂静的空中一下子生动了许多。大路两侧有限的田地里,因无雪和冷度不够,麦苗青崭崭,齐刷刷地可劲向上蹿着。都说冬天是萧条的季节,的确如此,眼前的景色与不久前相比,仿佛恍然间变成了两个世界。穿过一片园林,信步于一块宽阔的湿地,忽然眼前一亮,远处一簇一簇在风中摇曵的芦苇,恰似翩翩起舞的白练,在天地间悠闲自娱,怡情多趣,让我心中迅即泛起了欲说之意。
提起芦苇,我就想到了那句描写芦苇的“头重脚轻根底浅”的诗句,觉得心里怪怪的。在许多人眼中,芦苇就成了生性贫贱,难豋大雅,身价卑微,被人轻视的植物,沦为成了人们一个日渐边缘的话题。对此,我颇感不平,总想为其鸣冤叫屈。在我看来,芦苇可以说是:“虚怀有节不攀贵,沐雨栉风自成景。前赴后继知多少?始信有君道公平。”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根茎十分发达。杆直立,高1一3米,具20多节。叶鞘下部者短,于其上部者,长子其节间;叶舌边缘密生一圈长约1毫米的短纤毛,易脱落,叶片披针状线形,无毛,顶端长渐尖成丝形。圆锥花序大型,分枝多数;小穗无毛,内稃两脊粗糙,花药黄色;颖果长约1.5毫米。它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多生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湿地。少数山坡顶端也可见它们的身影。
由于它不挑地方生长的随意性和不成大材的局限性,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因而,芦苇也就放低身段,默默地年复一年,生死往复地轮回着。其实,只要我们摈弃偏见,正确地去细数它的优点,发现其不但具有广泛独特的用途,而且还是一个值得大加赞扬的“无名英雄”。
在我的心目和亲历中,芦苇最大的功劳莫过于建房造屋。两件事至今清晰地印在脑海里,就如同“存储器”、“收藏夹”一般,遇有条件反射时就自动弹跳而出,浮现在眼前。第一件记得是1970年,老宅要建西房,主体完工后,为了减少投资,父亲就将原打算使用的“杉子木”(当地在樑、檁、椽上面铺的一层小木板)换成了苇萡(用芦苇杆编织的状如蓆片样)。本该需要几十块钱的费用,仅花了十来块钱就解决了问题。尽管用苇萡没有杉子木那么结实好看,但在那个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能够以最低的造价完成建房盖屋这一在农村的头等大事,可以说芦苇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二件事发生在1973年的春季。邢台地区在沙河县的朱庄村西要兴修一座大型水库,正月刚过,各地民工大军就浩浩荡荡向工地四周汇集,我也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几万人的队伍,一下子涌到一个深山沟里,仅凭附近的几个不大的村庄显然难以接纳安置。在既要解决住宿生活,又要尽快开工建设的矛盾冲突中,苇萡挺身而出,很好地扮演了攻坚克难的重要角色。几天时间,工地周围的山坡上,一排排简易工棚如雨后春笋般站立起来。其主要结构除了以木头作框架搭建而成外,四面和顶棚全部是用苇萡围盖,外边再用草泥抹上一层,就成了临时的宿舍。虽然太过简陋,以致于无法遮风挡雨,民工们夜里冷得难以入睡,雨天滴漏如筛,被褥潮湿侵身,吃尽了苦头。欣喜的是,总算有了个安身休息之处,没有影响到整个工程计划进展的大局。鉴于此,不能不说,这一水利设施的顺利圆满完成,苇萡功不可没。
对于芦苇的偏见和不实之词,我向来不敢苟同,一直想用文字为其打抱不平。凭心而论:不管是人,还是植物,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应有的作用?求全责备不可取,言过其实也有失公正,客观辩证地给予定位才是唯一的选择。毋庸置疑,芦苇有其弊端的一面,那就是它不合时宜的地域安家落户,随心所欲地生长繁洐于农田的边边角角,且十分难以除根,为人们耕种带来了一定的烦恼。但决不能攻其一点而全盘否定,造成人为的冤假错案。
综观芦苇的所为,说它是无私奉献的典型代表一点也不为过。就其用途而言,一是其叶可用来包粽;二是其杆可制苇箔,可做苇蓆;三是其根可入药,可食用;就连它的内膜也可用来制作笛子的音膜,为我们创造一种悦耳动听的音乐享受。其四是芦苇根系四布发达,具有固堤之效,并能吸收水中的磷,可以抑制蓝藻生长的作用。它不但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和污水,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为鸟类提供栖息、觅食、迁徏、繁殖的美好家园。其五是芦穗可制作扫帚,芦花可填充枕头,芦根是猪、羊等家禽的优质饲料。
芦苇最大的一个特点,即是它的生命力极强,繁衍能力惊人。水沟旁,水池边,凡有点水源和相对潮湿地带,都能见到它的茂密身影。春夏之交的季节,是其生长最为迅速的时期,几日不见,就簇拥着形成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壮观景象。
正是芦苇的特性所致,它为湿地平添了一道亮靓养眼的独特风景。我曾到过不少湖泊之地,留下最为深深的印象不是水清魚跃,泛舟荷红,而恰恰就是在风中搖曳的芦苇。素有高原江南之称的宁夏沙湖,华北明珠白洋淀,浙江之秀的千岛湖等,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标志,那就是湖中一块块,一方方,郁郁葱葱,婀娜多姿的芦苇倩影。乘舟穿水巷而行,擦肩而过的芦苇,在水天一色之间,显得是那么的优雅多情。阵阵清风拂过,苇杆轻搖,苇叶沙沙作响,野鸭野鸟苇丛飞起,令人心旷神怡,醉意顿生。近年来,随着环保力度不断加大,禁牧成效显著,绿化植被覆盖率日益提高,到处都可见到它的身影,就连高山之巅,也成了它们的落脚之地。春天的芦苇,夏日的芦穗,秋季的芦花,点缀在红绿之中,显得更加飘逸和潇洒。冬天的芦影乘着风的翅膀,摆动着纤细的腰身,像一队队妩媚的仕女,用清秀冰洁的美向人们招手致意,将雪后的奇幻出落得愈加醉人。
芦苇不仅有很多的实用价值,我潜意识里觉得它应该是有情感的。法国哲人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写道:“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有人把秋天的芦苇描写成一种具有悲剧人生色彩的固定印象,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诗人、 文学家对芦苇也不乏上乘佳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里也写道:“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这些诗句将芦苇比作一个载体,将诗人的悠悠情思、情怀在上面得到了宣泄和释放。
我面苇而立,思绪万千。以苇喻人,如能做到默不作言,顽强生存;不求惊天动地,只愿甘心奉献;不计人言何评,坦然享受此生,该是多么潇洒惬意之事啊!
我绕苇而行,感悟颇深。你生在世上,身虽卑微,但从不卑躬屈膝;虽难成大器,可在文人墨客和摄影家眼里,你是不可多得和替代的天然尤物;虽受人诟病,仍无怨无恨,尽己所能,把青翠可人、花飞如雪、美轮美奂的景色奉献给大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