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灌河文学 · 散文 | 徐 新:电波里的美好岁月

电波里的美好岁月
◎徐新
岁月如风,时光静静地流淌,童年的记忆也随着时代前进的波涛渐行渐远。但收音机却成了我深藏于内心的、无法割舍的一种情怀,每每忆起,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简单而快乐的童年,寻觅到了它曾经带给我的快乐时光。在当年那个经济比较落后、物质匮乏、文化娱乐生活单调的年代,收音机俨然是普通家庭中的一件奢侈品,能拥有一台则是许多家庭的梦想。在我刚上小学时,家里省吃俭用,花了父亲一个月的工资买下了一台“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收音机呈长方体形状,在下方左右两条狭长形腿的支撑下,稳稳地站在那儿。正面右侧是上下两个旋钮,上面那个用来调频,下面的既是开关也可以调节音量。中间是透明的有机玻璃,里面是一根红指针,通过它的左右移动可以选择不同的节目频道。左侧是音箱,表面是等距离排列着的条形塑料条,在它的左上方镶嵌了一个红灯笼的小标识。收音机下方贴着的一条窄窄的铝皮,上面醒目地刻上了“红灯”和“上海无线电二厂”等字样。第一次听到那个物体里面能传出声音,真是让人感到神奇又兴奋。因为童年时书籍缺乏,所以收音机自然成了我周日打发时间的好伙伴。小喇叭节目、相声、上海的独角戏、广播连续剧等都是我喜爱收听的节目。即使去田间地头割草,我也把收音机放在篮子里带过去,边干活边收听,不知不觉间就把草割完了,从来不觉得累。但遇到雷电天气时,常常让我感到很无奈,因为雷电干扰了收音机的信息接收,收音环境变差了,传出来的声音常伴着“滋滋滋”的杂音,偶尔发现声音很模糊了,便手忙脚乱地调整方向,就怕错过精彩瞬间。而大人们以为雷电会击坏收音机,催促着要把它关掉,弄得我心里很纠结。让我最着迷的节目就是听评书,那种感觉至今依然令人难忘,回味无穷。记得最早收听的节目是《岳飞传》《杨家将》等,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的播讲抑扬顿挫,行云流水,但每到精彩之处或关键时刻,她将惊堂木一拍,接下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扣人心弦的评说方式吊足了我的胃口,欲罢不能,常常弄得第二天上课时还牵挂着,期盼早点放学回家,作业也就草草完成,直到听完这“下回”才放下,因此,没少挨老师和父母的批评。评书是我当年享受到的最丰富的文化大餐,我的心情也常随着故事情节的演进而起伏不定,为岳家军大破朱仙镇欢欣鼓舞,为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扼腕叹息,又为风波亭岳飞等冤死拍案而起大骂秦桧,对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感到钦佩,对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传奇津津乐道……后来,单田芳老师的《隋唐演义》《薛家将》等,袁阔成老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我都没有错过,他们用具有感染力的声音给伙伴们带来了精神食粮和无限的快乐。考上师范后,陪伴了我近十年的红灯牌收音机才和我分开,但是每逢节假日回来,我还是会打开它收听节目,依然是那么熟悉和亲切。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录音机、音箱、电脑、大屏幕液晶电视等各种电器不断更新换代,功能也越来越齐全,但我对收音机的情怀始终难以割舍,常常在不经意间又会想起当年那份惬意而美妙的电台时光,想起那醇厚悠长的电波声,想起那逝去的流年碎影。在那个清贫的时代,它承载了我的童年,丰富了我的生活,也见证了新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的发展历程。
我对收音机的情怀始终难以割舍
情怀QINGHUAI
作者简介
徐新,江苏海门人,海门市文明办副主任,2013年12月开始在南通援疆工作组工作,担任伊宁县委办副主任。江苏省作协会员。200多篇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读者》《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审计报》《新民晚报》《人与自然》等报刊。

扫码关注“灌河文学”

扫码阅读《云梯关》电子书
温馨提示
近期热点:
“我心向党”主题征文活动
参赛时间:
2020年7月1日~2021年3月10日
通知链接如下:
灌河文学 | 响水县关于举办 “我心向党”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