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朵朵随笔】岭南故事之——“走马观花”看始兴(新编视频版)

提示:点击上方”朵朵随笔”↑可关注我
摄影 邓华浩
摄影 邓华浩
写在前面的话
广东省韶关市的始兴县,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那里民风淳朴,民居围楼独具特色,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一个符号,走近围楼了解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此篇小文只是在始兴县“走马观花”的小片段。
感谢始兴县文化馆馆长李正中、副馆长杨英为我提供走近始兴的机会,感谢为此篇微信提供图片的邓华浩老师,感谢陪同我们走访的陈尚学等当地所有的朋友。
因为命运的使然,我变成了一个新的“广州人”,广州也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所以,“朵朵随笔”新开了一个小栏目《岭南故事》,以后会不定期与大家分享来自岭南的小故事。
此篇微信有首发版,因为当时“朵朵随笔”没有编发视频的功能,只是编发了文字版。为让大家欣赏美丽的始兴风光和当地的民俗风情,特别编发视频版。
始兴风光欣赏(视频提供 李正中)
始兴客家山歌欣赏(视频提供 李正中)
始兴民俗舞蹈《团团香》(视频提供 李正中)
岭南故事之——“走马观花”看始兴(新编视频版)
2017年3月,我有幸到广东的始兴县走了一趟,这次始兴之行,源于一次有趣的“误会”。在这之前,我对始兴没有印象,只知道它是韶关市的一个县,如果没有那次有趣的“误会”,我也许不会到始兴,不会看到让我震撼的围楼。所以,我还要感谢那次“张冠李戴”的误会,让我在始兴收获了惊喜和友情。
摄影 邓华浩
摄影 邓华浩
“误会”来自添加一个朋友的微信。有一天,我看到一个请求添加朋友的微信,是来自群文系统的朋友,我马上就添加了,他是始兴县文化馆的馆长李正中。有趣的是我把李馆误认为是原来认识的另一位馆长,竟然“张冠李戴”地跟和李馆在电话里交谈了多次,他建议我到始兴看看,说那里有很多围楼,就这样促成了始兴之行。
三月初,我坐高铁到了韶关,李馆说他来车站接我。当李馆站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有点诧异,我竟然没有见过他,还把他误当成司机。后来,从韶关到始兴的路上,我把自己“张冠李戴”的事情跟李馆说了。听了我的话,李馆笑嘻嘻地说:“娜老师,说明我们有缘呀,始兴有很多地方值得去看,特别是围楼很有特点。”我和李馆一路交谈着,很快就到了始兴县城。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当天就去看围楼。
摄影 邓华浩
摄影 邓华浩
之前,我对客家文化有一些了解,也到梅州等地看过客家的围屋,对客家的围屋印象很深,对勤劳的客家女人多了几分敬意。这次始兴之行,让我又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始兴县地处广东省北部,韶关市东南部,境内四面环山,县城一带为粤北最大的小平原。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呈盆地状,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始兴县还是盛唐名相张九龄、明朝户部尚书谭大初、抗日名将张发奎和数学家朱熹平的故乡,古称”粤北粮仓”,始兴县全境通行客家语。
摄影 邓华浩
摄影 邓华浩
到始兴一定要看那里的围楼,在始兴境内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围楼,在小镇上、在乡间……到处都能看到围楼的足迹。始兴的民间有一个说法:有村必有“围”,有“围”必有井。就是说有村庄的地方一定有围楼,有围楼的地方一定有一口水井。在后来的走访中,我真正感受到了围楼在始兴民间的重要地位。
那次始兴之行,县文化馆的李正中馆长和杨英副馆长一起陪着我去看围楼。李馆和杨馆都是80后的年轻人,都是学舞蹈专业的。一路上,李馆和杨馆都在给我介绍始兴围楼的情况,他们说始兴有特色的东西很多,但围楼是最能代表始兴特色的,因为围楼和当地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地最有特色的民居。
摄影 邓华浩
摄影 邓华浩
围楼是始兴县的一大特色,为了保护围楼,始兴县政府下大力气。对全县的围楼进行了普查登记,对年久失修的围楼进行修缮,让围楼这一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民居重放异彩,让更多的人通过围楼了解客家的文化,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始兴县的围楼现存500多座,有的围楼已经没有人居住,有的围楼还有人居住。我们一行去看了几个地方的围楼,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满堂围、红围和笔子薮围楼。
满堂围位于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整座围楼用青砖、河石、瓦、木构筑。该围楼建于清道光年间,由三个单元(上新围、中心围、下新围)组成,各单元有各自的正门,既可分亦可合,形成一个整体,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摄影 邓华浩
摄影 邓华浩
那天,我们驱车去看满堂围。当我们站在满堂围的门口时,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满堂围建在一个沼泽地上,听说当年建围楼的时候,从后面的山上砍了很多树,放在沼泽地上,放了很多层,围楼就是建在这些树木之上,可以说整座围楼是“悬浮”在沼泽地上的。
进入围楼,里面的建筑保存完好。我们看了一个个的房间,虽然房间都不大,但一座围楼竟然有好几百间房间,让人叹为观止。在满堂围里,我们还看到一位老人,正在那里晒太阳。我走过去跟他交谈,老人跟我说他在那里住了几十年,这座围楼是他的祖上建的,原来住着很多人,现在都陆续搬走了,但他舍不得离开祖屋,所以,一直住在这里。老人说话的时候慢悠悠的,没有什么起伏,也没有更多的感情色彩,好像在说别人的事情,说完之后,老人又悠然自得地吸着烟,一脸的平静。
摄影 邓华浩
摄影 邓华浩
我们在围楼里走了一圈,看着眼前印着岁月年轮的建筑和如今还生活在那里的老人,我的思绪好像回到了遥远的年代,好像看到这户人家当年那热闹的景象,看到围楼辉煌的日子。
岁月的流逝,让曾经辉煌的围楼退去了很多色彩,但满堂围还是用它斑驳的身躯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历史,屹立在天地之间,成为始兴县围楼的一张“名片”。
摄影 邓华浩
摄影 邓华浩
离开满堂围,我们又去看了红围。红围位于沈所镇沈北村,建于清道光年间,整座围用红褐色沙灰及河石砌到顶,外墙呈赤红色,故被称为“红围”。红围在始兴县的围楼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当年曾是广东省委机关的所在地,后被侵入始兴县的日军焚毁。现在的红围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模样,除了外围的红色墙体还保存完好之外,内部已是残垣断壁,围楼中央的一口井也已经干涸,周围长满了杂草。
陪同我们的管理人员说很多人都来过红围,现在的样子已经是清理过的,前几年的样子更破旧。看着红围的那些残垣断壁,我的眼前好像浮现出当年的情景,这里也许发生过许多故事,这些故事也许随着岁月慢慢流逝了,也许被埋入了地下,但红围作为当年的革命遗址被保存了下来。
摄影 邓华浩
摄影 邓华浩
在始兴县有很多名胜古迹,也出过很多名人。在隘子镇的风度村,就出过一个抗日名将张发奎,我们一行也走访了张发奎的故居。故居是张发奎将军于民国年间兴建的,现在已经没有人居住。风度村还有一座美丽的竹溪桥,整座桥用石头建造,据说也是张发奎将军为纪念其父而建的。如今的竹溪桥依然美丽如初,桥下潺潺的流水带走了岁月和年轮,但带不走这个小山村的故事。
我们刚走出村口,看到一位年长的阿叔站在一旁看着我们,我和阿叔交谈了几句,阿叔说他一直在这个村子里生活,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这时,一位阿婆用当地话问杨馆,说我们去不去她家吃饭?杨馆跟阿婆说我们要回县城,不去她家吃饭了,谢谢阿婆,阿婆看着我们友好地笑了笑。
摄影 邓华浩
摄影 邓华浩
看到这一幕,我的内心涌过一阵暖流,我想起了我的故乡拉祜山的父老乡亲,他们也是这样的淳朴,只要看到外来的客人,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都会热情地款待,用最好的礼节招待客人。始兴县的乡村民风淳朴,百姓善良厚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笔子薮围楼是始兴县很有特色的围楼,这座围楼让我难忘的是那里有一眼一年四季都热气腾腾的温泉。刚开始,笔子薮围楼并没有在我们走访的围楼范围之内,而是同行的杨馆提起,我们临时才决定去看看。
摄影 邓华浩
摄影 邓华浩
那天,我们走访了几处围楼之后,准备回始兴县城。在途中,杨馆突然说:“你们想不想去泡一下露天的免费温泉?”我们一下子来了兴趣,就驱车去了。
当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借着不远处的灯光,我们来到笔子薮围楼前,丝丝的热气从几个相连着的水塘中冒出来。杨馆说:“我们可以下去泡脚,很舒服的。”我们几个人就脱了鞋子,把脚放在水中泡,水温有些高,但泡脚很舒服,我们一边说话一边泡脚,一天奔波的疲劳好像都一扫而光。
这时,有几个女人到水塘边挑水。我忙问女人挑水去做什么?一个女人笑嘻嘻地说:“挑水回去冲凉,我们每天都来这里挑水,天天都可以洗热水澡。”女人说完,挑着水走了。
摄影 邓华浩
摄影 邓华浩
看着女人的背影,我的心里总有一种感慨: 笔子薮围楼前的这一眼温泉是上天给当地人的馈赠,想想多年前,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的时候,这里的百姓就能享受到来自大自然的“热水浴”,该是多么地惬意。据说这眼温泉很多年前就有,温泉的水源源不断地涌出,当地的百姓平时洗衣做饭的水都是从这里取的。看围楼还泡了免费的温泉,这也许是始兴之行一个有趣的收获。
始兴县地处山区,这里有丰富的资源。我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喜欢去看看当地的集市,因为从一个地方的集市上可以看到很多当地的民俗。到始兴,看过围楼之后,我也抽空到当地的集市逛了一下,想感受一下当地的市井风情。
摄影 邓华浩
摄影 邓华浩
当地的集市很丰富,各种各样的商品和特产琳琅满目,集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我在人群中穿梭,看着那些卖山货的山民和别人讨价还价,像极了我家乡的集市,我仿佛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
在始兴县逛集市,也让我有不小的收获,更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始兴街头,我偶遇了一只可爱的小狗,我把它带回了广州,这是始兴之行让我感到最意外的收获。
虽然始兴之行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此篇小文记录的也仅仅只是“走马观花”的一些小片段,但这个地方给我太多的惊喜。我想也许我跟始兴有缘,这个缘分应该来自于上天。
摄影 邓华浩
摄影 邓华浩
摄影 邓华浩
摄影 邓华浩
后记:感谢始兴县文化馆馆长李正中、副馆长杨英为我提供走近始兴的机会,感谢为此篇微信提供图片的邓华浩老师,感谢陪同我们走访的陈尚学等当地所有的朋友。
因为命运的使然,我变成了一个新的“广州人”,广州也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所以,“朵朵随笔”新开了一个小栏目《岭南故事》,以后会不定期与大家分享来自岭南的小故事。
重要信息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阅读“朵朵随笔”的文章,此篇微信使用了“超链接”功能。以后,在每一篇新发布的微信后面都会同时滚动推荐几篇“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与朋友们分享,请多关注。
特别说明:为了更好地宣传民族的文化,如有其他公众号要转载“朵朵随笔”的文章,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朵朵随笔”公众号和出处。
温馨提示: 请多关注“朵朵随笔”
请多关注“ 拉祜族文化网”
(网址:www.lahuzu56.com)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作者简介:娜朵,拉祜族,在中缅边境一个叫孟连的小县城长大,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了拉祜族的第一位作家。16岁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了11部书、2部个人艺术作品集(上卷·水墨作品,下卷·手机摄影作品)和4张个人原创民族音乐专辑(由娜朵作词、作曲),用六种语言(拉祜语、傣语、哈尼语、佤语、云南方言、普通话)演唱,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多部中短篇小说被收录于中国作家协会选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第三批卷本(国家卷),作品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多部作品被云南民族大学作为本科教学内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绿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个人小传被作为词条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大词典·拉祜族卷》《中国作家词典》,并被国家民委主办的《民族团结》杂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英才”进行介绍。后来,因为命运的使然,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从遥远的边疆调入广州工作;尽管经历非常简单,却不乏传奇色彩,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应邀出国访问;连续三年(2015年、2016年、2017年)获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颁发的“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
娜朵主要著作:(1)报告文学集《民族·热土》(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2)中短篇小说集《绿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此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收录的短篇小说《蕨蕨草》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新人新作奖);(3)民间文学集《拉祜族民间文学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中篇小说集《疯兰》(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5)纪实文学集《边地民族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6)纪实文学集《绿满拉祜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7)中国第一部拉祜族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母枪》(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此书作为中国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经典作品推出;(8)长篇小说《麻石街的女人》(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9)个人演唱专辑《拉祜情声——心灵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10)长篇小说《骑楼里的女人》(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11)原创民族音乐专辑《妈妈背上的歌——拉祜山歌谣》民族语版,由娜朵作词、作曲、用五种语言(拉祜语、傣语、佤语、哈尼语、云南方言)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2)原创民族音乐专辑《麻栗花——遥远的歌谣》普通话版,由娜朵作词、作曲、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3)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拉祜山的传说——古老的歌谣》器乐演奏版,由娜朵作曲、配诗,著名国乐演奏家谭炎健教授倾情演绎。(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4)散文集《秋过乌蒙山——娜朵手记》(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5)长篇童话《边地丛林密码》(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6)娜朵艺术作品集(上卷·水墨作品《朵朵画语》·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17)娜朵艺术作品集(下卷·手机摄影作品《角落的倩影》·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18)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情歌专辑器乐版)《边寨恋歌——悠悠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17年版)。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长按二维码 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拉祜族文化网

推荐【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
【朵朵随笔】广州街景
【朵朵随笔】会吃的广州人
【朵朵随笔】走进尘封的岁月
【朵朵随笔】广州的街头花摊
【朵朵随笔】赤坎的故事
【朵朵随笔】岭南故事之——“走马观花”看始兴(首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