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李彬/今天的我们善良吗?


点击关注 | 文学依然神圣
作家专栏栏
今天的我们善良吗?
文/李彬
衡量一个人真正的社会价值是认知。世界上所有的文明进步都与认知有关,没有认知支持,钱财、权力和知识均显得苍白无力。我始终认为,衡量一个人,一个时代的标准认知应该是善良。一个人只要胸怀悲悯,心存善良,任何事情都可以建构。诗人王尔德说过:“善良的有教养的人能在美好的事物中发现美好的含义。这是因为美好的事物里蕴藏着希望”。善良的人看什么都很美好,看到图案自然就会想起花朵,看到孩子自然会想到疼爱,看到老人自然会想到尊敬,看到利益也会想到别人。而冷酷的,冷漠的,居心险恶的人看什么都很可疑,看到花纹会当成眼睛,看到笑脸会当成嘲讽,看到利益会想到攫取,看到成功会想到阴谋。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可是低智商、无原则的善良,却是一种变形的失声的语言,连正常人都感受不到它,更鲜有魅力可言。”无独有偶,明代学者马中锡在他的《东田文集》中有一篇《中山狼传》,也讲述了一个善良到糊涂的“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晋国大夫赵简子率领众随从到中山去打猎,射中一只狼。狼中箭不死,落荒而逃,遇到牵着毛驴的东郭先生,驴背上驮着一口袋书。狼向东郭先生求救,东郭先生把狼藏在驴背上的口袋里。在赵简子追问的时候,东郭先生撒谎骗过了他。赵简子和随从走远以后,狼要求把它放出来。狼出来后要吃掉东郭先生,东郭先生苦苦哀求,连连躲避。狼和东郭先生围着驴转圈,后来商定找人评理,先后问过老树、老牛,都说狼应该吃掉东郭先生。
善良遇到欺凌,现实如斯残酷,怎么办呢?危急关头,峰回路转,幸好来了一个手持木杖的老人,东郭先生上前求救。老人听完叙述指责狼忘恩负义,狼辩解说,东郭先生把他放在袋子里,压上书籍,故意束紧口袋,又拖延时间,很久才把它放出来。目的是想弄死它,独得利益,所以要吃掉东郭先生。老人表示不如按当初那样把狼放在袋子里,让他看看是不是束得很紧,若真的让狼很困苦,那就应该吃掉东郭先生,狼同意了。当狼再一次被放进袋子后,老人训斥了东郭先生把书读到肚子里的愚蠢后,和他一起杀死了狼。
一举成名天下闻。此文成就了中山狼和东郭先生,使他们成为忘恩负义和迂腐无知的代言人,妇孺皆知,声名遐迩。狼和人两种不同的价值认知,提醒人们善良的同时要学会思考,要有所分辨,也要懂得珍惜。哲学家爱默生说:“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我们大多数人都曾经有过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的善良,明明是用尽了心力,明明是燃烧了热情,换来的是冷漠和埋怨。好心办了坏事、费力不讨好的困扰,人的一生会遭遇过很多,如“扶不扶摔倒的老人”“借不借钱给别人”之类举不胜举。最近的电影《芳华》更是把这种病态的情绪张扬到极致,看完之后令人感到彻骨心寒。刘峰和何小萍,为人处世善良,却从来未被温柔以待。尤其是男主刘峰,简直是文工团里的活雷锋,对每个人都无私帮助,恨不得脑袋上刻着“舍己为人”。遗憾的是,在丑陋的人性面前,久负大恩必成仇,那些被刘峰帮助过的人,从习以为常到冷眼相待,从背后嘲笑到落井下石,甚至在他最艰难的时候,在他心上踩上一万只脚。《芳华》用一段逝去不久的历史沉痛地告诉我们:太过善良,是会有报应的!
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中国特色的奇怪现象,传统文化教导人修身时要“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说白了就是要教化你做正人君子,以德报怨,以善胜恶。但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强拆强征、刑讯逼供,维权无门、摊贩被殴、公众危难、社会腐败、教育双轨、司法不公等问题时,你还能无动于衷一味善良吗?中国的许多作家、文化人,理论上都受过鲁迅先生、胡适先生等“五四”文化精英的启蒙影响,推崇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等西方价值观,现在也叫普世价值。这些关乎人性的东西的确都是正能量好东西,但普世价值观持有者的偏颇,在于想使这些价值普世,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美好,简单说,就是活得像个人,死得像回事。遗憾的是,事与愿违,这些价值根本普不了世,永远普不了世。因为,人是复杂的,人性是复杂的,人只要有情感永远存在着向善向恶两种趋向和选择,私欲面前,后者可能更占上风,甚至会趋于兽性。你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施于恶人,无异于与给虎狼吃红烧肉、给魔鬼灌人参汤,给贪官送美女和金钱;无异于东郭先生怜爱保护中山狼。

人心向善,善莫大焉。善良的确是一种沾溉身心的美德,人和社会都离不开,因而,哲人荀子说:“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古人对善良很推崇:“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详。”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在劝导着人们发善心,施善行,扬善举。那么,善良究竟是什么呢?它是心中的分寸,是言行的适度;是对他人的尊重,是平等与包容。一个善良的人,懂得将心比心,懂得换位思考,绝不会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也不会消谴他人的痛苦与不幸,给伤口上撒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教不到,性乃迁”。也就是说,善良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但后天的人文因素,环境影响也很重要。我们也曾“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现在家家防盗网森严壁垒,人心封锁的更为紧密;我们也曾“尾生抱柱,一诺千金”现在却尔虞我诈,云谲波诡;我们也曾友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现在却天天念叨人善被人欺,担心马善被人骑,马路上倒个老人都不敢扶。为什么现在的人不想善良,或者说不能善良,不敢善良,原因很多,主要在于:“民之不善也,吏之罪也;吏之不善也,君之过也。(《新书》)”上行下效,自古而然。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李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现为西安国学院院长、《国学》文化期刊主编。出版有《听那立体的乡愁》《风中的灯有多美》《为花堪惜风雨》《言淡如风》《大爱无疆》《一钩新月天如水》《最后那片竹林——吴三大艺术评传》《美乡醉梦人——茹桂艺术评传》《天容海色——雷珍民艺术评传》《人民艺术家——石宪章评传》《阆风游云——草圣张旭评传》《花盛自心——乔玉川评传》等散文评论集多部。
【投稿说明】
欢迎投稿至邮箱:1004961216@qq.com
如有疑问可在后台留言询问
欢迎关注“浅海文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