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翻译

怎么做好高中数学家教[I]

相信很多同学在做家教的时候,都是“学生有问题problem-老师讲解solve-学生继续做题-继续讲解”的PS模式。或者再多一个,老师圈题(Underline)-学生做题(P)-老师讲解(S)的UPS模式。不是说这样不行,而是效果一般都不会好。学生怎样,考试还是怎样。
因为书是学生自己的,他自己刷就好了,在这个模式下,有没有你的区别可能就是有没有人给我讲答案。那我可以上学问老师就好了呀,要你有何用,至多是1对1方便一点。
听过很多“我作为一个985、211的本科生/研究生,家教才100/h?“确实不应该,如果你是上面这种模式,不好意思50/h都已经给多了。
所以怎么才能做好一份家教/补习,实际上就是回答,你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1.首先,建议80-120分的学生才接
因为太低、不及格,肯定不是知识点学不会,而是没有主动去学。因为你感兴趣,你想去学,只要下功夫做一些基础题,60分还是没问题的。而且能上不错的高中,说明智商肯定也正常。不是不能接,而是接了就要做好准备,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如果成绩太高,说明他的学习能力本身就已经很强了,就算自学也没问题。何况很多大学生以前还没上过130呢。你想接,别人也不一定要。
2.你要知道,为什么别人比你强
别人数学考得比你好,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别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性质、定理),第二是同样的东西别人比你会用。
就好比,“重要的”用英文怎么说?99%你会说“important”。很好,不对,应该是“significant”。一下子level出来了。
数学也一样,不是说圆锥曲线联立方程解不出来,而是联立方程之后往往还有代数变换等各类综合,过程复杂还不一定对。但如果用纯几何性质,5分钟秒杀,只要是圆锥曲线就可以秒杀。不信?所以,你就不知道这些性质定理。
那些同学比你成绩好,不是智商问题,毕竟能上同一所中学同一个班,智商总是差不多的。但别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就好比绝地海岛平底锅 vs M249,惨不忍睹。
更进一步,你是否有这种感觉,你知道“significant这些单词”,你阅读理解能看得懂它,知道什么意思,但是!你写作文的时候,却永远想不到用它。这就是同样的东西,你没有别人会用。
所以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做不下去了,不是不会,而是你没有想到用这些性质定理。如果真的不会,老师讲了你也还是不会。所以老师讲完懂了,就是你每个知识点都懂,但还没有形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怎么改善?想想我们是怎么学英文的,从看懂到会用,我们背单词的时候,都会先用它来造个句,我们造句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个单词怎么用,放在句子中是什么样的,那之后遇到类似的情景,自然就会想到用这个单词。
数学也一样,我们在学某一章节的时候,不仅要知道有哪些知识点,也要知道这些怎么用。
所以在做题的时候,可以把书放在旁边,每做一道题就对应回去找,这是哪个知识点,有些辅导书会直接帮你总结知识点清单了。这个对应回去找“造句”的过程多了,你就知道每个点“单词”怎么用了。
之所以讲这个,是因为只有你知道别人比你强在哪,怎么去提高,你才知道怎么提高你的学生。
3.家教的风口在哪里
可能会说,既然你已经教会学生怎么学了,只要他不断“造句”,成绩就会提高。那还要老师干嘛?
这个问题很棒,这也是130+的学生不需要补习的原因,因为他们的“造句”能力非常强,学了就一定会用,所以他们只需要不断的学习积累,知道更多的知识点就能变强。
但同时,不管哪种程度的学生,都意味着他需要一份详尽的“知识点清单”,有了积累,这样他才能对应着去“造句”。而这,就是你的机会所在,也是我们一开始需要回答的问题:你能够给你的学生带来什么?
老师的不可替代性就在于,老师可以帮你总结归纳出这份清单。第一是学生很少主动去做这件事,第二是受限于知识面,学生往往做的没有老师好。区别只在于,成绩好的学生,你要凝练一份更强的“知识清单”,最好是他见都没见过的性质定理。《抛物线你不得不知的11个性质》、《椭圆你不得不知的15条结论》……这也是老师原创性/创造性的体现,并且一直都会是刚需。
而这些,都基于一个事实,你足够强。
怎么做已经告诉你了,接下来多看书,去变强吧。书多不一定强,强的人书一定很多。
以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