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九楼闲话|观《夺冠》

编者按
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
观《夺冠》
观《夺冠》
趁着国庆假期,连续看了两场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和《夺冠》,电影院里基本上都满座了,笑点和泪点都不少,大腕云集,好评如潮。先谈谈《夺冠》。
1 突破口
中国女排,代表一种精神,剧中也说了,改革开放后,需要一个突破口,《光明日报》发文后展开全国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说你行,凭啥?中国女排横空出世,凝聚全民族的精气神,通过实践证明了中国人可以站在世界之巅,女排再多荣誉也不为过。其实,很多事情都需要一个突破口,单说体育,现在横扫世界的中国乒乓球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男女队皆出现青黄不接,男子项目就靠马文革一人在苦苦硬撑,蔡振华从意大利回国执教后,选择了男双项目作为突破口,是王涛/吕林先获得的世界冠军,从而带动全队,从1993年天津世乒赛豪夺7冠开始,辉煌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国网球女双曾经获得过两次大满贯赛事的冠军和一次奥运会的冠军,突破点有了,可是始终没有把女双变成优势项目,更别说点带面,有点遗憾。其实不仅仅是体育项目,对于人生、社交、官场、营销等事情,选择一个恰当的突破口太重要了。
2 编剧
不得不说,电影的编剧下了大功夫,对素材的取舍出乎意料。
上半篇,除了郎平,基本上都是无名英雄。袁伟民,女排精神的缔造者、中国体育多年的掌舵者,而且他这个角色就是“和尚头上的虱子”,咋能没名字?同样的还有陈忠和,应该算男一号,开场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他,贯穿电影始终,也应该留名吧。至于老女排的曹慧英、陈招娣、张蓉芳、孙晋芳、周晓兰等等,都是“无名英雄”。包括剧中一关键情节,在陈招娣将军的告别仪式上,唤起了、坚定了郎平回国执教的决心,也未提及陈将军的姓名。
(题外话:看完电影就能体会到为啥陈忠和状告陈可辛,陈忠和开始的的确确是陪练,可是后来也是名副其实的奥运会金牌教练,全剧没有交待一句他是冠军教练,剧中真正带队指挥的一场比赛还由于指挥失误输掉了,没必要借贬低陈忠和来突出郎平的完美形象了吧)
下半篇,情节取舍,只选择了里约奥运会1/4决赛打巴西一场球,不得不承认,打巴西的确难度大,可是决赛打塞尔维亚亦是相当相当困难,赛后很多人发了朋友圈纪念来之不易的金牌。我的朋友圈是这么写的:看女排,有种看F1车王舒马赫大战迈凯伦车队哈基宁、维兰纽夫的感觉,法拉利和迈凯伦比,车速差一截,舒马赫全是靠经验、技术、少失误,还有让托德的幕后指挥团队。塞尔维亚的强攻是中国队再练也达不到的高度,依靠坚持、拼搏、团结,减少无谓失误,我们还有郎平!
3 其他
影片注重细节,白浪像郎平自不用说,球场的木地板和漳州基地的一模一样,有没有人注意到郎平的助理教练有点像赖亚文,只不过比她漂亮。
说张蓉芳是最矮的主攻,印象中90年代中国女排有个主攻叫许新,身高172cm,比张蓉芳矮了2公分。当然,那时女排的成绩是低谷。
女排最丢人是汉城奥运会,表面看,那届成绩是铜牌,还说得过去,但半决赛被前苏联打了个15:0,前无古人不敢说,肯定是后无来者了。因为现在的规则是每球得分制,当年是只有自己有发球权才能得分,所以才能出现出现15:0!
女排和职业男排打,可能当年真练过,现在看来基本不成立。男女的力量、弹跳差距太大了,在巨大的差距面前,谈技术纯属纸上谈兵。
在女排火的那些年,老百姓都知道路易斯、海曼,当然还有小鹿纯子和晴空霹雳,段位高点的还知道2号位和4号位,还知道勾手飘球、平拉开、短平快、背飞、背溜、背交叉、双快一游动,当时的世界明星联队和中国女排的比赛也是一景。
陪练这个职业,基本上没有出头之日,陈忠和应该是最成功的一位,印象中,乒乓球队队徐增才、陈志斌当年也是陪练。
女排美女不少,唯一的五连冠队员黑妹梁艳、1.88的大个李月明、一笑俩酒窝的孙玥、现在是作家的赵蕊蕊、到后来惠若琪、诸韵颖,再到现役每次发球都转沙子的网红级美女张常宁、善打二次球的朱霞,都是美女。朱婷在相貌上实在算不上,但作为世界顶级主攻手,成名多年来品质已经接受了全社会全方位的考核,最美当之无愧。
现在有个时髦的词——老戏骨。动不动都是老戏骨,比如人艺演过话剧的都被称为老戏骨,从濮存昕、吴刚、徐帆、杨立新等,一直到袁泉、吴越。巩俐是老戏骨当之无愧,巩皇也担得起。一个人,当把职业当成事业来做,只要方向正确,经历磨练,成功是大概率的事。但是,网民也该创造个新词了,老戏骨这个词都烂大街了。
在排球队里,二传手是一个队里的灵魂人物,是全队的总调度。所以在队里的队长往往是由二传手担任,比如:孙晋芳、杨锡兰、冯坤、诸韵颖。
剧中有段故事是郎平让朱婷喊起来,其实在比赛中运动员大喊大叫是常有的事,比如乒乓球队员每打一个好球都给自己加油,小山智利的“吆西”就过份了。排球喊起来,很大程度上是竞技的需要,比如对方发球到两人的结合部位,就需要喊“我的”来告诉队友避免两人都抢着去接球。在基层比赛中喊“要过来”是再平常不过,朱婷一步一步打到国家队了,不大可能是哑巴主攻。
虽然电影最后也例行公事写了“本片故事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整片故事亦真亦假、虚虚实实,感觉上半部分几个段落参考了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但在片尾的鸣谢中似乎未提及。
中国女排,代表着一种精神,是一个时代最亮的星,祖国始终没有忘记这支英雄的集体。四十年过去了,祭出这部电影,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前辈是如何创造历史的,很好。
相关链接
蓝天随笔|精神的第四间小屋
蓝天随笔|岁月里的真善美
九楼闲话|致女儿书(2020年9月21日)
九楼闲话|致女儿书(2020年5月4日)
九楼闲话|寄语豆蔻年华
蓝天随笔|别了,我的网课时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