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梅州客家文化(【非遗保护论坛】梅州客家文化概念概述)

梅州客家文化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梅州非遗!  

您每一次分享,都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
公众号: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8年
04月23日
非遗保护论坛
梅州客家文化概念概述

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圆圆谣 来自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00:00 03:21

本节目源由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听山歌》-提供免费试听
请勿用于商业用途!违法必究!
更多客家山歌作品请关注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众号《听山歌》

一、客家民系
客家,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南方广东、福建、江西等省的本地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关于客家源流,客家学始祖罗香林提出了“三支五期说”。“三支”即永嘉之乱后,汉人南迁,形成三大支派,迁徙于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及赣江而至今日赣南及闽边诸地,以及今日浙江及福建的北部等地。“五期”即东晋至隋唐为第一期;唐末黄巢起义促成第二期;宋室南渡,元人入侵,闽赣粤交界的客民流入粤东、粤北为第三期;清初粤赣客家随“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入川,惠、韶、嘉及赣州诸属之客民向粤省广肇诸属迁移,嘉应各属客家向台湾迁移,为第四期;咸丰六年至同治六年之土客大械斗,客家南入高、雷、钦、廉诸州,远至海南岛崖县、定安等地,为第五期。
据有关学者估计,全世界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1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 180多个县(市),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除中国外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起源于几百年前客家人的下南洋运动),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惠州、梅州、赣州、龙岩、河源、韶关、贺州、玉林、防城港、沙巴州、新竹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城市,梅州、惠州、赣州、汀州被誉为“客家四州”

二、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意识形态上的客家文化,以江西赣州、福建汀州、广东梅州为代表。此外,广东河源、惠州、深圳龙岗、韶关、清远,以及潮汕一些客家人相对集中的区域等等,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客家文化特色鲜明、丰富多彩,主要是:
客家话。它是客家民系形成和存在的首要标志。它不但具有人际交流的实用价值,而且由于比较接近汉语普通话,又保留较多的中州古音韵,被誉为古汉语“活化石”,有着重要研究价值,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

客家文教。客家教育普及率领先于各个民系,培育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也造成了客家人稳定的崇文重教心理素质,因而受到各地特别是教育界的推崇。 
客家艺术。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俗文化琳琅满目,受到各地好评,尤其受到文化界青睐。最近10多年来,有一大批品种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民间艺术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文物。文物古迹和馆藏文物存量大、价值高。
客家民居。代表作是土围子、土围楼、围龙屋等,不但具有实用功能和美学功能,而且凝固了客家人的处世理念,其中的一部分正在被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人创立和传播儒学、理学、佛学、风水学流派独树一帜,客家民间信仰也很有特色,如梅县的香花佛事就是各地所罕见的。
餐饮、服饰、礼仪等颇具特色。诚实淳朴,热情好客、讲究卫生的民风有良好的口碑。
三、梅州客家文化
梅州客家文化在全面秉承传统优秀客家文化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身的人文特质:
崇文重教:梅州客家先祖从中原迁徙而来,因而客家保留了中原士族遗风,耕读为本,重视教育则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在清代以来涌现了“五科连解”“一腹三翰林”“一县千教授”等文教奇迹。
祖先崇拜:是梅州客家人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从客家谱谍的世辈排序,客家围龙屋化胎的生殖崇拜,客家祠堂里节日、婚丧、升学时节的祭祀礼仪,堂号中祖先的名望、世居地,堂联中的歌颂祖先功德等方面,都可得到充分体现。
客家妇女:在梅州客家文化里,客家妇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她们身上闪耀着吃苦耐劳、聪慧勇敢、贤惠忠贞等人性的光辉,她们最完整、最充分地体现出客家人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成为客家文化中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
开拓创新:梅州客家人不安于现状,勇于开拓、不断进取自十八世纪开始以来,大量客家人走出围龙,走向全球,分布在世界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梅州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台胎祖居地,现有华侨360多万和台胎180万。
●文化名人
梅州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早在南宋时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兴盛。特别是清中叶以来,梅州涌现出“岭南第一才子”宋湘,近代洋务运动风云人物丁日昌,晚清著名诗人、保台义士丘逢甲,清末著名爱国诗人、外交家黄遵宪,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等杰出历史人物。辛亥革命以来,梅州先后走出了340多名全国各大高校的校长(书记)、540多名国共两党的将军、30名中国两院院士,涌现出李光耀、曾宪梓、田家炳、黄华华等一大批名人。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梅州孕育和培养了众多的历史名人,遗存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古迹,彰显出客家文化特色的魅力,交织出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客家文化大千世界。1994年1月,梅州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席狮舞
申报、批准和公布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305项(国家级6项、省级33项、市级98项、县级302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5人(国家级7人(已去世一人,新增公示通过三人)、省级31人(已去世六人)、市级72人(已去世两人)、县级195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个,构建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体系。2010年,梅州获准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梅州市现有市级博物馆 1个、纪念馆2个,县级博物馆7个、纪念馆5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4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4处)。梅州市国有博物馆(纪念馆)馆藏文物约49572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6件(套)、二级文物232件(套)、三级文物1406件(套)。经过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验收核定,梅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232处(古遗址131处,古墓葬84处,古建筑1328处,石窟寺及石刻6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22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783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449处。不断加大古民居、古村落的保护力度,申报公布了一大批国家、省级古村落,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处。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4处,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6处。中国传统村落46处。2015年至2016年,开展了梅州市历史建筑名录评选活动,目前已公布了两批梅州市历史建设名录共292处。
●文化艺术
原有12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全部完成转制工作,进一步激活了演职人员的创造力,逐步开拓了演艺市场化。统筹全市文艺院团、群众文艺团体和文艺资源,打造“客都艺韵”剧场、“欢乐大广场”、“群星大舞台”等文艺品牌,展演客家特色文艺,丰富了广大群众和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型山歌剧《等郎妹》
成功打造大型山歌剧《等郎妹》《山魂》《桃花雨》《合家福》《客魂家风》等文艺精品,摘取了节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的“五连冠”。《桃花雨》代表广东晋京献演建国60周年,荣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 “文华优秀剧目奖”。
成功举办2012年首届全球客家微电影大赛,拍摄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客家原生态艺术电影《等郎妹》荣获第48届蒙特卡罗电视节电视电影最佳导演奖和第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数字电影奖;真情励志大片电影《孝女彩金》深深地打动观众,好评如潮。
四、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
客家文化是广东三大文化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梅州是客家人南迁最后落脚点和迁居海外出发点,是客家民系成熟、定型的中心地,更是客家文化发祥地,被誉称为“世界客都”。
设立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营造出一个有序的人文时空环境,建立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步,构建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修复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为整体客家文化生态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为深层次大范围的客家文化生态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涵盖梅州全市,旨在通过对传统农业、手工业、商贸等地方文化形态,客家人群体居住、服饰、装饰、饮食、民俗、节庆、婚丧等传统习惯,以及传统山歌、汉剧、汉乐等多门类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促进客家文化的全面认同和文化根脉的生态修复。其保护对象和内容主要有: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已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项目及普查项目,“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二是传承人及传承群体,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民间艺人、群体。全市现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05位。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物质载体、文化场所。包括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墓葬、祖屋宗祠、道观寺庙。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山脉、河流、道桥梁以及空气、水源和土壤。

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有如下特点:
一是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基本原则,通过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当地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群众整体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平,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二是非遗为核,平衡协调。坚持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原则,兼顾自然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目的。
三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进行引导,搭建政府管理机构等服务平台,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调动公众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健康发展。
四是保护优先、协调发展。坚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以及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完整为核心,同时,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是分区管控、注重生态。将文化生态保护区按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数量与价值、濒危程度,文化生态特征与社会经济协调情况划分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不同空间管制区,以不同措施达成保护与利用功能要求。

梅县区雁洋镇桥溪古村落

文字由梅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艺术与非遗科提供
圖片部分來自互聯網

振兴传统工艺、弘扬传统文化听山歌·特色
传播优秀传统艺术 普及客家山歌知识
  ·听山歌,拥有丰富的梅州市客家山歌优秀作品,通过互联网媒体培育客家山歌观众群体,更好的吸引和扩大全球客属地区的观众群体。

百余位著名艺术名家作品陆续上线

  ·听山歌拥有专业的艺术家资源,包含百余位各个唱腔的著名艺术家。

近万小时+原版、绝版唱腔曲目

  ·听山歌拥有庞大的地方音乐、曲艺库资源,近万小时+原版、绝版唱腔曲目供您欣赏精确的唱词内容。
专业的内容赏析
听山歌拥有丰富的地方传统音乐知识资源,包含精确的唱词内容和专业的内容赏析。

编辑:中国好邻居

为了祖国的未来,快来关注我们吧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0753-2301789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梅州客家文化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