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人如此,事亦是如此。曲终人散,酒罢喧嚣尽,一切归入平静。
下一次地觥筹交错,人喧鼎沸,下一次地酒醉不知归途,下一次地尘归尘,土归土。
 
我们在各种亲情、社会关系的必然里,吃吃喝喝的筵席中,周而复始着。吃喝真的乃是人生大事,今人如此,古人亦如此。
但是你真的知道什么是“筵席”吗?
 

从上古到东晋,中国人都是“跽坐”,就是跪在地上,屁股坐在脚后跟上,腰挺直,这样才算有礼,这种姿势也称“跪坐”。主要是因为那段时间无论男女,身着的上衣为“衣”,下衣称“裳”。下衣都是宽大的布裹体,腰间系带,并没有现在的内裤,非常容易走光。“跽坐”姿势很好的避免了彼此尴尬。

汉长信宫灯(宫人跽坐姿势举灯)

当今日本在传统礼节上,还有这样的跽坐方式(参看日本电影电视剧),而他们的这种方式,也是上古中国文化的蔓延的学习产物。
 

中国有个词语叫“长跪不起”,“跪”来表示深深的歉意,或者对长者的尊敬,这个动作都是跟上古的“跽坐”礼节有莫大的关系。
有句俗语“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天跪地,跪父母”,跪,乃是相当大的礼节,这个姿态一般不会轻易做出。
 
“箕踞”,其坐像是相当不礼貌的,是被禁止的。什么样的姿势是箕踞呢?就是双腿平直向前伸直,坐于席上,像个簸箕一样。这是蔑视,狂妄的姿态,非常无理。
《战国策》中说荆轲刺秦王,不中后,“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字数不多,精准的描绘出荆轲当时的姿态和神色,大义无畏,嬉笑怒骂秦王的样子(背靠宫柱,双脚向前平伸,坐在地上,指着秦王大骂不已)。
 

吃吃喝喝是无人可以幸免的,在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后,周文王设立“礼乐”治国的思想。在周礼中规定,正式的大吃大喝的场合(大宴宾客),要现在地上铺上大的衬席,称之为“筵”。在“筵”上在铺上一人坐,或者多人坐的编织精致席子,可长可短,称为“席”。

汉壁画

“筵”或者“席”,材料为草编或者竹蔑编,席也可以用皮毛、毡毯代替,但是铺置时,都要平行或者垂直与房屋的墙。

席子

席子四角如果卷翘,用“席镇”压住,防止翻卷。席镇,可以用石、玉、铁、青铜制作,样子也会做的相当精美。

 汉代铜席镇

唐代石席镇

猪席镇

然后,直接在席上放置矮“案”桌,吃饭或者写字。有长方形,也有圆形;有三足矮脚,也有四足矮脚。这个可以参考朝鲜或韩国目前还在用的托盘式“案桌”。(韩剧中目前还有不少这样的小桌案)。

汉代食案

汉代漆托盘

                     朝鲜族传统饭桌

在有“案”,以前,有一种矮足托盘,古人称之为“俎”。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俎”,把熟肉放在“俎案”上,用小刀切着吃。
 

商俎

俎(春秋)

到了春秋、战国后期,为了方便书写,有了专门到胸口高度的书案。

书案
老年人内室久坐,跽坐也是很累的。人坐席子上, “几”可以托住手臂,让人依靠,支撑身体,这个家居外形就如同这个“几”字一样。

 凭几

 凭几
古人都是坐在席子上吃饭,聊天,甚至睡觉。所以,只要登堂入室,双脚踩上席子,必须脱“屦”(鞋子),然后跽坐其上。如果宴客,在入门处,会有人捧匜,请来宾洗手,然后就座。

    匜

成语“一席之地”,也是表示室内有容纳一个人坐的席子的位置。用一张席子代表一个人。
 

“筵”和“席”,是日常生活的必须品,大宴宾客时,主客坐在其上,久而久之,“筵席”就等同于聚会、宴会、宴请之意。
“筵”和“席”都表示不同用途席子,如果王侯家中仆人开始准备铺设“筵”和“席”,表示主人将要宴请宾客了。
 
在今天“筵”的本意,衬席的意思基本消失了,只剩下“席”表示席子的意思。
现在词语中,“筵席”两字合用表示请客吃饭的场合。
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变迁,最初的本意已经消失了。但是词汇习惯使用,还在延续。如果你不深究,你不会想到一个词,也会这样的悠久历史。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人如此,事亦是如此,望彼此珍重。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