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卢氏部落第55期|【散文】古渡口的小鱼船

【编者推语】

古渡,小船,乘载过往事,映现过民风。渡口,渡口,饥荒年月渡的是饥荒和糊口。小船,小船,摆渡过河洛人家的希望和收获。古渡和小船已随岁月的烟尘消失,但曾经存在的历史却留在记忆的长河里。

没事的时候,常年漂泊他乡的我,总是非常想念家乡。想熊耳山,想洛河水;想卢园广场的夜色,想卢氏山城街市的夜景;想岗台大桥夕阳西下时的黄昏,想岗台古渡口的小鱼船……

卢氏城南的洛河对岸,东起照村,西至白土坡,以及向南伸进东西卜象两道沟的几十里内,散居着大大小小几十个自然村。几万人口过河去城成了难题。农村有句俗话说,隔山不远隔河远。十里八乡的人们只能依靠这个古渡口摆渡过河。

时光推移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县里在洛河北岸修了一条通向火炎电站的大渠。随着洛北大渠的开闸,在渠首坝至火炎城这一段河床上,奔流不息的洛河水那往日的容颜顿时暗淡下来。天旱时,河里的水勉强可以淹住人的小腿肚。渡船行不动了,只好爬上岸头,腐烂变朽。但一到雨季或洛北大渠放水时,洛河又挡住了人的去路。于是,有人就开始寻思造个小船,来回摆渡,挣一点操心受累的辛苦钱。麦换叔和应选叔抢先干了起来。用桐木做了两个小木船斗,前头微圆略带弓形,后尾呈方形,两个小船斗中间空上几十公分空隙,用两根木棍连接牢实,再铺上一层木板,就成了渡人的船。如果撤掉上面铺的那一层木板,很像先前在洛河捕鱼的小船。这样的船,最大的优点在于轻便与灵活。因为它是用二指厚的桐木板做成的,船身很轻,只要有一尺深的水,就能将它托起来。竹篙轻轻在岸头一点,小船就像只大鹅一样凫向河中。假如在静水区,你用竹篙在水面上画个圆,它就可以原地旋转三百六十度,十分轻巧灵活。因它的两个船舱之间有几十公分的空隙,不用时,用水担勾住前后两根连接船体的木棍,可以挑着它回家。

小时候,我就常见岗上的任青和挑着小船下河捕鱼。这老叔的划船技术,那可叫精啊:想往哪儿去,用竹竿在水中一捣,小船就忽声过去了。如发现鱼群,他就放下手中的竹竿,从船舱里取出渔网。还没有看清他的两手在做什么,那渔网就哗地一声撒向了空中,接着变成一朵盛开的巨型花朵,迅速扣入水中,然后稍稍缓一下神儿,便拽住手中的纲绳往上拖。就这一撒一拖,几条或十几条活蹦乱跳的鱼儿,便捕进了他的船舱里。

平日里,麦换或应选叔常常戴一顶草帽,在岸边等候过往的行人。到了集日,二人便一齐到河边摆渡。有钱让过,没有钱,只要递一根烟,或说一句好话,他也会把你顺顺当当地送到对岸。

那时候,我常去看他们撑船。等他们闲了,就和麦换叔缠着耍。说,叔,看你俩撑船跟玩耍一样,咋恁美呢!叫我也耍耍中不中?麦换叔呵呵一笑说,耍耍?你个小跃子,这可不是好耍哩,耍不好就给耍翻毬了。

有一回我问应选叔,过一个人五毛,一天挣不少钱吧?应选叔哈哈笑着说,慢慢自行车多了,都走南寺大桥了,挣啥钱呀!渡口!渡口!只能渡住个口,饿不死就不错了。

对于船。人们曾总结出一个定理:船小好调头,船大抗风浪。这小船就是因为它太轻,每遇洪水,人们只能望浪兴叹。要不,就得再向东走七八里,绕道南寺,从洛河大桥进城。于是,上世纪末,乡亲们便集资在古渡口修了一座吊桥。

吊桥一现身,小船就失去了展现自己矫健身姿的机会。麦换和应选叔只能将小船挑回家,当作美好记忆收藏起来。

本期责编:方晓荷

作 者 简 介

时红跃,笔名听雨,1969年出生,河南省卢氏横涧乡营子村岗台人,卢氏县作协成员,三门峡市作协成员,喜欢文学,爱好写作。作品散见于,《卢氏微吧》《卢氏文苑》《卢氏部落》、《长征心路》《行苇春秋》《行参菩提》《河南文苑》《奔流》杂志等文学微平台。

主办:卢氏县作家协会

总编:董彦礼

主编:韦玉红

责任编辑

小说:马成军 丁海涛 米 玊

散文:方晓荷 李桂田

诗歌:赵建军 张彩虹

投稿邮箱:lszjxh@126.com 首次投稿时请附百字个人简介、联系电话及近期照片一张。

温馨提示: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卢氏部落。投稿时请在标题后括弧注明来稿体裁,以便编辑准确选稿。本平台推出的稿件均收原创保护,在推出后如得到更大平台推送,请及时通过文后留言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