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吟咏潜江,热爱家乡│张金篇续编(图文视频)

点击以上蓝色字体,关注↑↑↑人文潜江公众号

吟咏潜江

热爱家乡

张金篇续编

——谨以此诗歌专辑图文视频,敬献给所有在张金生活着、生活过的人们及其亲友、有缘读者,愿幸福永绵长、吉祥恒相伴。

【编者按暨续编语】

“吟咏潜江,热爱家乡”,文字版配以相应的专题视频,所做点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为个人解读,以期抛砖引玉。

首辑张金篇选辑五位中青年作者相关诗作,发布后,王宇君告知编者:漏一人。问之则知让青先生也是张金人。编者久仰让青先生诗名,却未闻其原籍所在。所以大呼憾事!急思补漏之策,遂有此续编。又见前辑作者魏理科君相关新诗佳作,借此机缘特录分享。

分享方式:

图文版

视频版

本续编作者:

让 青(六首)

魏理科(一首)

附:

编后感

以下“吟咏潜江,热爱家乡”张金篇续编视频,请在wifi状态下观看

观看提示:

让青作品约在第20秒至第4分钟

魏理科作品约在第4分08秒至第5分28秒

让青的故乡亲情诗(六首)

故乡与河流(外一首)

让青

故 乡

怀念故乡

怀念故乡的那条小河

无数次梦里回故乡

几回回

一步一回头

故乡,我已不认识

你的模样

湘柳河

老屋的门前有一条小河

小河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湘柳河

儿时的湘柳河啊

河边杨柳依依,河里鱼翔浅底

河面上小船儿来往如梭……

又回故乡,又见湘柳河——

河水干枯,蓬草疯狂地生长

高速公路刚好从上面经过

伫立于黄昏的小河边

夕阳照耀着额头,我

一遍遍默念着策兰的诗句:

你可以

满含哀矜……

人文潜江点评: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在他的思想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他的哲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他形象地表达了他关于变的思想,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把存在的东西比作一条河,声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赫拉克利特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他关于运动变化的思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个思想:“这个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灭。”

让青先生关于故乡与河流的诗歌中的“变”与“不变”,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处时代,时间相隔数千年,空间东西迢迢万里,但意趣似乎不约而同。梦里的故乡是旧模样,现实中的故乡大变样。张金河渠纵横,大小桥梁众多,不少村名多可窥其端倪,除本诗中湘柳河流经的张金五里碑双人桥村,还有一连串与桥相关的村庄名,如:高桥村,魏桥村,艾桥村,及杨桥等等地名,高速公路桥从故乡河流上经过,时代的快节奏,代表着城乡的快速发展,也影响着乡村的快速变化,但有些变化是我们不愿看到而又无奈以对的现实:河水干枯——乡愁之愁,愁在于斯。这种对故乡的爱,有一种沉重,更有一种期待。

人文潜江资料图

妈妈的白发

让青

在故乡的老屋里

大姐找来一把旧剪子

给妈妈剪头发

妈妈坐在堂屋中央

像是对我们

又好像是自言自语:

明年的端午节

你们还会回来吧?

说话间

穿堂风正从屋里经过

妈妈满头的白发

化为雪绒花

在我眼前飘扬

人文潜江点评:

儿女团圆,慈母之愿。 孕育:十月怀胎——苦;养育:推干就湿——苦;教育:含辛茹苦——苦,但一串串的苦,慈母何曾居功——何以为报?无以为报!白发苍苍的母亲惟愿儿女“常回家看看”——愿天下儿女,共顺慈母此愿。

父亲的轧花机

让青

父亲的轧花机

摆放在堂屋中央

天蒙蒙亮,父亲已坐在

轧花机上。大轮小轮

一起转动,“哳哳哳”的声音

和谐通畅地响起来

这期间,妈妈和大姐

会轮流替换下父亲

而轧花机的声音

一直响到天黑以后

一袋袋黑皮棉

变成了雪白的软棉花

那一刻,我总能看见

手中端着三匹罐大碗茶的父亲

脸上满含着笑容

目送一个个乡邻离去

多年后,父亲和他的轧花机

都不在了,小屋里那有节奏的

轧花声,却依然回响……

人文潜江点评:

张金盛产粮棉,棉花加工家庭小作坊,一度盛行于乡村。见诸诗句,却不常有。让青先生为我们记下了一个平原地区现代乡村发展史的经典画面。张金棉农绝大部分的秋收成果,进入了张金棉花采购站的中转仓储。极少部分为棉农预留种籽、皮棉弹制棉被或作棉袄之用。轧花是一件很辛苦的活儿,但每完成一单活计,父亲“脸上满含着笑容,目送一个个乡邻离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大约是暖身的棉花也能暖心的所在吧。

墓 碑

让青

那一年,深秋的风刮过屋顶

你便悄悄地走了,夕阳里

甚至没有最后的告别

那一月,青草爬满了你的坟冢

我们把一块廉价的石碑

立于你清冷的坟前

那一天,我们踌躇了许久

许久:应该为你

刻一段怎样的颂辞?

多年以后。我独自来此

为你祭奠,终于明白:

父亲啊——

何须碑文呢?你一直

矗立在我们心里……

人文潜江点评:

父亲的恩德,终生难忘,毕生难报。面对已经故去的父亲的恩德,惟有用无愧于社会的贡献来回报。所有的成功,如同一首首诗歌作品中的佳句,而父亲毕生最成功的作品,是每一位成材的儿女。儿女的立德立功立言,便是父亲最好的丰碑颂歌。

祖 父

让青

祖父叫让顺富

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父亲是遗腹子

小时候父亲告诉我

1938年的某个黄昏

祖父在张金河中央

漂走了。一颗子弹

击中了他,开枪的

是后面追赶的日本兵

后来我见到祖父的名字

在一本县志的“英名录”里

他是一名勇敢的战士

战火里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祖父是烈士

我曾把祖父的故事

写成一首首诗章

四月里,撒在东流的张金河

默默祭奠……

人文潜江点评:

让青先生的祖父让顺富烈士进了县志英名录,限于县志的编纂体例和篇幅,和绝大多数英烈一样,虽然没有传记,小传也没有,固然遗憾,但比起许多无名英烈,他和数千潜江烈士英名一同铭刻在如今潜江市烈士陵园的英烈名录碑文中——永垂不朽。他们牺牲在不同的战场,献身在不同的地方,他们的鲜血成就了今天的和平安宁,对他们的凭吊与缅怀,汇聚在烈士陵园,就如长眠在张金祝化村故乡田野里的徐培林烈士(1902-1931,1925年入党)墓前,每年清明时节都迎来一批批凭吊先烈的张金中小学师生、七一前后新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饮水思源,以史为鉴,温故而励志,让青先生这首纪念祖父的诗作,就如一篇诗歌体的英烈小传,烈士英魂,让张金河不仅是一条母亲河,也成为一条英雄河。

潜江市烈士陵园纪念墙“潜江市烈士英名录”(局部)

参见:潜江市烈士陵园巡礼【人文潜江原创视频】

作者简介:

让青,男,笔名青未了,湖北潜江市张金镇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发表诗歌散文,作品入选《中国当下诗歌现场》《中国诗歌民间读本》《湖北诗歌现场》等多种选本。著有诗集《黑晶石》,主编《潜江诗选》等。

作者让青先生在三亚留影

魏理科故乡亲情诗歌近作赏析

百年梦

魏理科

母亲六十岁时

我还在念书,没举办寿宴

她七十岁时

父亲过世才两年

我不想大办酒席

八十岁时

我觉得自己混得不好

办不出理想中的排场

今年她九十岁了

又有“八项规定”限制

我请她老人家坚持下

再多活几年

给她过百岁生日

摆一百桌酒席

对此她强烈反对

不肯多活

照片提供:魏理科

人文潜江点评:

后人为前辈操办寿宴,无非两种情形:等而上之,虔诚敬老尽孝;等而下之,满足面子,回收礼金。很多情况下,老人是被动的。但这首诗中的老母亲,如此的坚定自主。老人家是平凡的,但精神是不凡的。老人家接近一个世纪的修养境界是不可妄做测度的。但绝对与我市当下举行的“美家风、淳民风、正社风”系列活动同声相应,与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决策部署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谋而合。

一位普通平凡的乡村老妈妈,纯朴的精神境界与行为却与国家政策上下呼应。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但不妨揣摩一番:老伴已然不在,独存者何忍庆寿?——这是对先亡老伴的思念之仁;百桌之宴,岂堪后厨刀俎惨烈——这是一位佛教徒对生灵呵护的慈悲之仁;一人之寿,何须累及子女亲朋——这是慈母对爱子亲朋的关怀之仁。作者不是居高位者,但民间友朋众广,排场固然不在话下,但早己了悟平平淡淡是最真的慈母的坚辞与坚持,却正是成就“仁者寿”的根本。——不宴,是高寿老母亲不分亲疏、博爱众生的最大最妙的美德盛宴。数百年前,曹禺潜江万氏家族的一位高祖母严嘱身为县令的儿子罢办寿宴,只有这样的美德胸怀,才足以担当后世孝子贤孙功名显扬。立身处世,治家治国,古今道同,千载一时,为这样平凡而伟大的老母亲点赞祝福!!!

作者书写母亲的诗歌,多是语句平凡“貌”不惊人,但其中内涵,令人经脉震动、心念感动,居高位者读之,或有益于为政;草根之民读之,或有益于立身。

作者简介

魏理科,湖北潜江人。潜江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网络诗人代表之一,2013年夏成为湖北省作家协会第十届签约作家,同年底出版个人诗歌选集。

本辑组稿、视频剪辑 贺 亮

视频中徐培林烈士纪念活动照片由张金中学提供,特别致谢

地方景观短视频素材由人文潜江拍摄提供

人文潜江联系邮箱 rwqj@vip.qq.com

相关链接:

吟咏潜江,热爱家乡│张金篇(图文视频)

抚今追昔话沧桑,张金人铸腾飞梦

编后感:

首辑“吟咏潜江,热爱故乡”张金篇诗歌视频专辑发布后,未做有意推广,由读者自发自愿转发或不转发。一周内微信公众号文档版阅读量过1000,视频首发网址播放量逾1500,在潜江论坛文学版发的视频链接逾1000点击量不计在其中。诗歌对当下读者的阅读吸引力比起故事、小说受众,明显“弱势”,但还是赢得了一部分平时并不大读诗的读者或观众,特别是远在异乡的游子给予的善意支持,这是一种乡情的互通与互动,只要网络在,这些视频专辑就在,并且不会象新闻那样过时,而是犹如甘醇越久越浓,思乡时,身在五湖四海的您可以随时点击,更为直观地重温故乡诗画而暖其心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