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知行合一的精髓是什么(知行合一的真谛)

网友提问:

“知行合一”的精髓是什么?

优质回答:

知行合一的精髓是‘行,即实踐’,常言道‘说者容易,做者难’,道理有大小,也有深淺,有的也需努力学习、掌握,但比起要自身费力或流汗流血的踐行,毕竟要容易得多;再有好的方法、理论如不踐行也取不到任何成果,就象我们的建设事业,必须撸起袖子干、还要齐心干、大干;正如毛主席所说:理论必须与实踐接合,要有的放矢;若拿着再好的箭,只喊好箭好箭总不射出,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我们就是要用马克斯主义普遍原理的矢,射中国革命实际这个‘的’。(即毛泽东思想的实质)

若光知不行就是懒汉、空谈家、伪君子;如光乱行也不好,那便是莽撞汉,有时也会对事情造成损失!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知行合一”的精髓,就是“致良知”,做到“真”。

“知行合一”,不仅要有认识(知),更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核心。

“知行合一”是“去伪存真”。与“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相比,“伪善”不是善。知而不行,读再多的圣贤书也是白读,满口的仁义道德无一点实际的行为,是“伪”。

“知行合一”是所具备的“独立”能力。知易行难,倘若无法实践,无法身体力行,圣贤书不会成为自己的思想,是违背了自己的“良知”、“内心”,不能够“自己”。“慎独”,不是做给他人看,而是保持“真我”,有“独立”。

“知行合一”是自我身体力行的一个学习锻炼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知行合一,是结合自身实际,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无法“知行合一”,说明自己并未能做到“知”,需要“察己”,做个“明白人”。并以此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循序渐进。

其他网友回答

精髓即:知即行,行即知。只要是活人都不离此。

其他网友回答

简单的说就是只知不行不是真知,只行不知不是全知。会说还要会做,会做也要会说才是知行合一。王阳明的知不是我们理解的知道的知,而是指良知。将良知和行动统一起来才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本意。

王阳明非常聪明,也非常复杂。他深懂儒学,可又背叛了儒学。他接受了佛学的影响,可又歪曲了佛学。才创造了心学。

儒家认为人心本善。他却认为人心不动无所谓善恶。人心一动才分善恶。直接和儒学唱反调。儒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向外求。他却主张心即是理,要内求于心才能将事情做好。

佛学认为人人心中有佛,色既是空,空既是色,色空一体。他将佛教的慈悲之心改为良知,认为心即是理,借鉴了佛教人人心中有佛的思想。反而又要强调知行合一,而不是空色一体。强调了知,行两者之间过程的重要性。

用现在的话说,王阳明是个骑墙派。他强调心即是理,良知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借鉴了唯心论强调人的积极主动性,克服了机械唯物论的缺点。同时又强调知行了合一,强调了行动在认知的过程中重要作用,克服了唯心论过于主观的毛病。这是心学的重要价值。也是引起人们重视和流行的重要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答:为人师表?俗语: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学习智者的聪慧,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深入学习,学习有深度吗?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