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广州十三行为什么叫十三行(广州十三行以前是干嘛的)

广州十三行为什么也叫牙行?

广州十三行也叫牙行,是因为十三行是以商品中介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商家聚集地。

牙行,是旧时对中间商、中介人的一种称呼。即提供场地供交易双方进行商洽,促成交易以赚取佣金的地方。

十三行就是广州最早获得清政府许可进行对外贸易的商行,他们的商号聚集在广州西南边沿江的码头一带,方便货物装卸和水路运输,久而久之,十三行就成了该处的地名,同时也成了对外贸易商行的总称。

所以,十三行的实质就是贸易商,即牙行。

十三行艺名?

“十三行”也称洋行、洋货行、外洋行,“十三行”的名字源于明代。清初设立“十三行”并非固定13名行商,而是时多时少,数量一直在变化。

广东海关设立的时候,由于外国商船扺港的并不多,当时的“十三行”只有几家行商,凡是从内地运来的茶、丝等货物,都在这里交易、过秤、打包,并加上标记。

十三行成立历史背景?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设立在广州口岸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是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清康熙盛世,撤除明朝以来的禁海令,实行开海通商政策。1685年,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交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

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撤消原设的沿海各关,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作为粤海关属下的中外交易场所,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直至鸦片战争为止,这个洋货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

自唐代以来,广州一向是我国最重要的商港之一,而广州十三行,在十七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中叶这一段期间,又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组织。

十三行的位置,最初在靖海门(今靖海路)至鸡翼城西便门(今西濠口北面)一带。后来发展到在今天仁济路至十三行路这一片地区。其中天宝行、广利行、怡和行等著名商行,都在太平南路东侧,今天荔湾区的范围之内。

关于广州十三行起始的年代问题,没有详细记载的史料。过去的学者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归纳起来,约有以下三种意见:

第一种亦是最早提出的意见,就是把康熙五十九年(1720)广州洋货商人组织公行的一年,认为是广东十三行起始建立的年代。英国摩斯、美国亨德等西方学者主张这一说。后来梁嘉彬著《广东十三行考》已指出此说的谬误,认为“是年无非为十三行商始有共同组织(公行)之一年而已”。

第二种意见认为广东十三行出现在公行成立之年以后,如日本学者稻叶岩古郎以为在乾隆二十五年以后,十三行逐渐变成了公行的代名词。这一说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种意见认为广东洋货行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这是《广东十三行考》的主张:“粤海设关之年(康熙二十四年)可确定已有十三行”。吴晗在介绍《广东十三行考》所写的书评中,基本上同意梁氏的说法。不过,他根据昭涟《啸亭杂录》记吴兴祚的事:“奏通商舶,立十三行”。认为这是吴兴祚始任两广总督到粤海设关之年任内时期的事,因而断定说:“则十三行之立,当为康熙二一至二四年(1682—1685)四年间事。”

十三行晚上开到几点?

晚上不营业

早上7点到中午12点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一般是早上五六点钟就开门,12点半关门,下午就可能关门,所以拿货一定要早上或中午去。

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十三行路,熟悉的人一般简称为“十三行”。如今的十三行仍然是一个服装批发中心。批发零售均可,以十三行路为中心,故衣街、十三行豆栏上街、和平东路服装商场环绕成的物流商业圈,已成为广州历史最长的服装批发集散地。

十三行是什么品牌?

广州市十三行是一家女装等产品的经销批发的个体经营。广州市十三行经营的女装畅销消费者市场。广州市十三行的产品在消费者当中享有较高的地 位,公司与多家零售商和代理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广州市十三行的女装品种齐全、价格合理。广州市十三行实力雄厚,重信用、守合同、保 证产品质量,以多品种经营特色和薄利多销的原则,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

十三行女装经营的女装畅销消费者市场。广州市十三行的产品在消费者当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十三行女装与多家零售商和代理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十三行女装品种齐全、价格合理。 

广州十三中心跟十三行区别?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成为天子南库。十三行商人是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之一,他们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经济实力显赫,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

广州十三行有几家是福建人?

有三个。

清末的广州十三行街是当时世界的“华尔街”,大的商号拥有资产上千万银两,出现了一批世界级的豪富。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在豪商巨贾中,以潘、卢、伍、叶四大家族为最,潘有度、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号称“广州四大富豪”,其家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是货真价实的“富可敌国”。他们都是世业显贵、锦衣玉食、园宅华丽。

四大家族中有三个都是福建人,分别是广州十三行行首、同文行创始人潘振承(福建龙溪人),怡和行创始人伍秉鉴(福建晋江人)和义成行创始人叶廷勋(福建诏安人),《广东十三行考》一书中曾提及15家行商籍贯。其中,福建籍7人,徽州籍1人,浙江籍1人,广东籍6人(可能还包括寄籍者)。

广东十三行什么意思?

广东十三行(又称广州十三行)是清朝闭关锁国时,设立于广东的专办对外贸易的洋行,实际是一个拥有商业特权的官商团体。创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三行”之名是沿袭明代的旧称,实际行数变化不定,开始是13家,最多达几十家,其中以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

被招人十三行的洋行商人利用亲近政府之便垄断对外贸易,规定所有外国进口货物均由其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亦由其代购,并负责拟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同时,他们又受清政府委托行使必须的外交权,负责向外商征收进口货税,并代政府经办一切同外商的交涉事宜,如代为传达政令、送交外交公文、转递外商的意见和禀帖等。

这种公行,带有官商的性质,是一种封建性的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十三行的贸易特权被取消,后在外国经济侵略中加速衰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十三行名词解释?

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相传其名起于明代,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家。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

为了垄断对外贸易,广州16家洋行于1720年12月(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公行”,但遭到外国商人反对。次年被两广总督废止。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洋商潘振成等九家向粤海关请求成立公行,该行具有亦官亦商的职能。1770年公行裁撤,众商皆分行各办。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后确立下来。

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自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伶丁洋面鸦片及各项商货走私贸易兴起之后,多数行家营业亏损,资金欠缺,负债很多,常有倒歇。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遂日趋没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