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追忆大师陈所巨先生

今年秋天是已故著名作家陈所巨先生逝世15周年,回顾往昔曾聆听先生报告和演讲,获益匪浅!思绪不觉又飞到那风华正茂的激情岁月……在那个激情燃烧的青葱岁月,我们一帮县直企业的文学爱好者,曾自发地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并自编自写自印了两期文学刊物,该刊物也送呈当时的桐城县文联审阅,获得时任县文联秘书长叶濒先生的首肯。进而我们有了后来接触和聆听县文联陈所巨主席作报告的机会。陈所巨,安徽省桐城人,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原桐城县政协副主席、县文联主席,全国著名作家,著有诗集《阳光 土地 人》《玫瑰海》《回声与岸》等,历史小说《父子宰相》(合著)等,报告文学和散文多篇。特别是在散文方面,成就更为突出,也因此奠定了陈所巨先生在中国文坛上的显赫地位!他与林清玄、汪曾祺、余秋雨、张中行、冰心、余光中、贾平凹一起,被称为中国当代散文八大家!
01
我们从“星星文学社”起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是中国当代新文学繁荣发展时期,由于打倒了“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大家思想上获得大解放,文艺也迎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质量和数量,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而纯文学也得到长足发展,新诗,特别是“朦胧诗”“意识流”等,也饱受青年作家、作者的青睐。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一些青年文学爱好者,业余聚在一起,举办文学沙龙活动,并自发成立了“星星文学社”(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又恰巧当时流行《昨夜星辰》歌曲,故名。尔后大家共同编成了文学刊物。当时桐城中学也成立了“松竹梅文学社”,并常以板报的形式出刊;其它高中也有部分文学社。桐城中学是陈所巨先生的母校,他“文革”前就读该校。中学学生将文学社作为耕耘文学的园地,让文学的种子从这里萌发、破茧!这从而也陶冶了学生情操,获得进步。而我们“星星文学社”,由于成员来自企业青年,青年职工(干部)大家热爱文学,执着文字,走到一起来,一是纾解工作、生活压力;二是爱好,有一种释放对文学执着痴迷的情愫,而业余写作就是一种方法。
02
参加县文联总结表彰会
1993年12月25日,桐城县文联在县委小礼堂,举办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诗歌朗诵会”。来自全县作家、作者、文学爱好者一百余人参与会议,我们文学社也应县文联邀请赴会。原孔城镇副镇长、轴瓦厂厂长汪善祥,作为会议赞助方应邀列席会议。文联陈所巨主席主持朗诵会,并进行了近几年文学创作总结表彰。这是我第一次聆听陈所巨主席演讲!中国有句老话: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与会者都认为陈所巨主席的讲话令人获益匪浅!这次诗歌朗诵会上,六十多岁的原《桐城文化》报主编汪福来先生,即兴诵诗,饱含感情,令人印象深刻。一等奖得主欧阳健子的诗《诗人毛洚东》获得高评!此外,这次会上另一收获是,见到不少文学大家和新秀,譬如:桐中的杨怀志老师,原桐城县文化馆的沈佳鸣书记,陈所巨主席的学生白梦、洪放等。这次文联总结表彰会后,我们出席会议文学社成员在桐城县文庙院内合影,以此留念。此后,我业余除阅读文学作品外,常以“豆腐块”的形式向纸媒发表短文;也常以新闻体裁向广播电台发稿,任由播音员那有磁性的男声或女声,将拙作向空中播发……由于是业余爱好,没有什么压力,随心境而为。有一次我参与了《散文》双月刊刊登的参赛征文,寄出一篇小说稿,出乎意外地获优秀奖。当然,说来惭愧,与著作等身的作家、专业作者而言,我是不足道的。文学创作,不仅要才华,也要物质基础的。由于我大部分精力用于生计,因而在著述上难有建树。
03
回声记得陈所巨先生有诗集《回声与岸》,对陈先生,我是高山仰止,他是文学高峰!陈先生的著作,我拜读!对他的大家风范,我膜拜!特别是陈先生去世后,人们对他的好评如潮!尤其是陈先生逝世一周年的2006年秋天,《桐城文学》刊出专栏,对陈所巨先生作出高度评价!其中特别刊出陈所巨先生结发妻子的回忆文章《青翠岁月》,向人们展示陈先生的既往岁月。
作为生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陈所巨先生继承了桐城派文学关于文章的“考证、义理、辞章”的原理和衣钵,并对当代文学有较大的发展和贡献,比如新诗、散文、报告文学、历史小说等。陈所巨先生生前写过一篇散文《活在秋天》,他说,要是一直生活在秋天该多好啊!巧合的是,陈先生真的在2005年的一个秋天,在叶子渲染了秋天,层林尽染的季节里,走了!他真的一直活在秋天里!不,先生应是活在人们的心里!不论陈先生走的多远,也走不出人们的思念!
? 精华推荐 ?
追思陈所巨先生
再读《残荷》,致敬大师陈所巨
追忆与陈所巨先生一面之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