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磨稻舂米”的回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诗》深刻地刻画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耕作的艰辛,也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的权贵们不知碗中白米饭如何得来,不知珍惜劳动果实的社会现象。但一粒米、一碗饭的来之不易,这首诗还只说了一半,其实就是稻谷收割入仓后,怎么变成白米,又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劳动呐。
思路触击心灵,魂系梦绕,思绪回到七十年前的老家乡村。入冬后,生活重压下的农民,白天劳作了一天,但还是嫌时间不够用,要利用夜晚工夫进行室内劳动。半夜三更,沉睡的小乡村万籁俱寂,疲劳的乡民们正在享受着梦中欢乐。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不一会儿,老屋的厢房里亮起了一盏香油灯,这是我的小奶奶第一个起床了。她一下床就放开嗓子喊她的两个儿子(我的两个叔叔)起来磨稻,紧接着,屋子里响起了刺啦刺啦的磨稻的声音。这时候,老屋外面又传来咚、咚、咚,一阵紧似一阵的舂米声,这是公共堂屋那边有人在舂米了。屋外舂米,屋里磨稻,两股声浪撞击在一起,构成一道劳动的交响曲。随后金鸡啼鸣,平静的村庄渐渐喧嚣起来,人们陆续起床,开始一天的田间、村头或家里的劳作。
现在磨稻舂米的工具只能在旅游区里才能看到了,然而游客们也只是看看,好奇地欣赏一下而已。如果没有人讲解,六十岁以下的人大概都不知道这些工具是干什么用的,要怎么使用。诚然当年磨稻舂米的场景是永远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了,就让我来为各位读者讲解一番吧。
农民打下的稻谷晒干脱粒后第一步工作是脱壳,这就是“磨稻”。磨稻的工具叫“弄子”,是用竹子破成细篾做成的圆圈,里面用黄泥和石灰将其填满打结,呈圆桶形状,再用木片一排排有规律地嵌进圆桶面上硬硬的混合土里,使其成为齿形的圆面,中间安个木心。对应的上面的部分也是同样的做法,中间留有圆眼,上下合起来,圆心圆眼就是转动的轮轴。上面的圆桶安有把手,把手上有圆眼套上丁字形的架子,架子上系上绳子套在房屋的横柱上,人推动丁字形的横挡,弄子就随之转动,稻谷放进弄子里经过高压磨擦,稻壳就和米分开了,磨出来的这种米称为“糙米”,还只是大米的半成品。糙米是橙黄色的,还要再脱皮,脱皮的工作叫“舂米”。舂米是把糙米倒进石头挖成的圆形石宕里,上方是一块长形的厚木板,厚木板上嵌着一块长的上方下圆的石头,方的一头固定在厚木板上,圆的一头往下对着石宕,人踩着厚木板的另一头,一上一下的,那石头就砸在石宕里的糙米上,这样不断地打磨,糙米外面的米皮就脱落了,米就显白,人们称它为“熟米”。由此可见,当时熟米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这里土话才有人“一斤米,九斤四两力”的说法。
磨稻舂米是农活中最繁重最吃苦的工作之一。磨稻要两个人推拉,非常吃力,推拉不到一会儿,人就会感到吃不消,要休息一会儿。舂米则由一人或两人踩翘板,另外还要一个人在石宕旁边拨米,就是用手拿着棍子在石宕里拨动着糙米,使之不断翻转。踩翘板,有紧有松,紧的时候累得大汗淋漓,两腿酸软,上气不接下气,由于过度用力,用力人需要不断地“哟呵”着喊出声来借力助威,兴趣来了还要唱上一两首劳动号子或民间小调,给自己打气,叫苦中寻乐吧!
拨米是有技巧的,石头抬起时你就用棍子在石宕里拨一下,石头落下时,要赶紧把棍子挪开。这时候千万不能思想开小差,万一不小心棍子被石头砸上了,会产生很大的弹性,轻则棍子被砸断,重则棍子还会反弹到人的身上,会很痛的,甚至有时还会伤人。如果是用石宕舂蒿子、芝麻之类的东西,一般要用手直接来拨,就更危险了,万一石头砸在手上,那手就要受伤了。
记得有一次,村里一位老奶奶,不知舂什么东西,石头砸了手,痛得直叫,手皮自然是破了,骨头有没有受伤那时候没有看医生也不知道,后来还害了疮,几十年后回想起老奶奶当时的情景,还不禁毛孔悚然,不寒而栗,非常的后怕。尽管舂米既苦又累,还有危险性,但这项工作必须要做,否则没有米哪来的饭吃呢?我们那个老屋里二十多户人家,两个公共堂屋,一个堂屋只有一个舂米的石宕,整个老屋一共才有两个石宕,到了年关时,各家都要准备很多米过年,叫做“年饭米”,所以舂米的石宕就紧俏起来,舂米还要排队呐。实在忙不过来,就有人天不亮甚至半夜起来舂米,舂了几宕米天才刚刚泛亮。
磨稻舂米又苦又累,舂过后的米和糠还是混在一起的,要用筛子筛,揽子揽,除去糠和米头后才是能用来煮饭的米。过去富裕家庭或是人力不强的家庭,专门请人到家磨稻舂米,而穷人则要出卖自己的劳力,帮别人家磨稻舂米换得一口饭吃。还有盲人眼睛看不见,做别的事不行,就可怜兮兮地吃苦受累,毫无怨言地担起磨稻舂米的劳动。
历史记载古代还有人把这项活当作惩罚人的手段,某某做了错事犯法了,就罚他(她)磨稻舂米,如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视刘邦生前宠爱的嫔妃如仇敌,罚刘邦最爱的妃子戚夫人舂米,后来还将她的手脚砍掉,扔到厕所里,称之为“人彘”,极其残忍。
然而这种高强度的劳动又给了人们集中起来互相帮助的机会。解放初期,我十二三岁,瑞儿妹刚十岁出头,和我年纪仿佛的同伴在老屋里有七八个。一班孩子互相协助,哪一家要舂米了,大家伙儿都来帮忙,二人一班,轮流劳动和休息。有一年冬天,我和我的几个同伴利用晚上的时间舂米,舂了三个石宕的米才休息,实在太累了,晚上上床一头倒下就进入了梦乡。梦中还在舂米,梦幻之中一桶米倒进宕窝,没经脚踩翘板舂打,眨眼之间,石宕里的橙黄糙米变成了白花花的大米,这是怎么回事呀?几个同伴高兴得互相拥抱起来,嘴里不断地喊着,好啊,米自动脱皮变白了,我们再不要舂米啦!正当我们狂欢之时,突然脚下一蹬醒来了,原来是大梦一场!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过去以为是梦想的事情,渐渐变成了现实。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们那里有了碾米机,可以把稻谷直接碾成熟米了。再也不用磨稻舂米了,这是一件多么振奋人心的大好事啊,农民们听到这个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还有这样的好事,乐得嘴都合不拢,有的老人家高兴得连眼泪都流出来了。
开始只有双港街上有碾米机,后来每个大队都有一台碾米机了。记得那时候我到天城小学上班,早上从家里顺便挑一担稻到学校旁边的碾米厂,放在那里由工作人员把米碾好,下午放学后再挑回来,虽然回家后还要筛糠,除去没有碾成米的剩米头(稻谷),但毕竟再也不用像磨稻舂米那么吃苦受累了。
社会一天天的进步,后来可以直接到商店里买米了,再后来只要和卖米的商店说一声要米,店主就把米送到家了,这在以前那真是不可想象的事呀!所以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技术就是命运,就是幸福的源泉,愚昧盲干是不可能改变命运的。历史长河奔流不息,以后当然比现在还要更好,但是我们做人不能忘本,要永远记住“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珍惜粮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精华推荐?
惠州西湖游记
桐城民间故事:郝赖
【民间故事】巧媳妇智斗无赖汉
桐城民间鬼故事
桐城民间故事——礼生
英子小娘
双港老街的那些陈年往事
我的天城岁月
一个知性女子的坎坷人生路毛笔往事漫忆
性格决定命运 —— 一位小学老师的故事
“老布 ” 漫忆
不平凡的春节
【桐城记忆】 六九年大洪灾
我的木匠小叔
记忆中的“花草”
【桐城记忆】 电影往事
那些年我们的“五月节”
梅雨季随想
节日思亲忆老伴【桐城记忆】六十年前的那一次春游
【桐城记忆】老屋旧事
稻场乘凉旧忆
秋日杂忆
八十大寿游滁州琅琊山
阿吾的故事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