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真正的人生,从五十岁开始

题记:上周末,参加了“原真读书会”2019年首期读书会,聆听了《淄博晚报》副总编郝永勃老师的读书、写作历程。读书会从晚上19点开始,21点50分结束,将近三个小时的读书分享,互动交流,令在座的我们,意犹未尽,获益匪浅。郝永勃老师说:真正的人生,是从50岁开始……
真正的人生,从五十岁开始
文/翟慎晔

日本佛学大师松原泰道在他101岁时感言:“我的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他说:“人生就是一场百年马拉松,50岁只走到一半,另一半行程才是真正的人生。”
十年前,第一次读到大师的这番话,没觉得有啥感觉,因为那时的自己,离50岁还有一段距离。
2013年,在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为了说服自己放下该放下的那些芝麻小事,在我50岁生日那天,于键盘上敲打下以下文字:
六月,写给自己的纪念
六月,一年中的分水岭,左边是春,右边是夏。无论你愿不愿意,一年中的一半,连同初夏一同隐去。
时常会想起一句话“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世界。”可是,你改变不了自己,也学不会随波逐流,所以,世界依旧是原来的世界。
佛说:“放下的越多,就会拥有的越多……”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试着去放弃一些东西,去学会珍惜那如意的十之一二。因为,决定你生命品质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让你内心强大的不是要去坚持什么,而是要你放下什么;让你淡泊的不是得到而是失去。
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


我不知道五十岁时的我,放下了多少?也不知道我的人生,是不是从五十岁开始?只知道五十岁之后的我,已经不是五十岁之前的那个我了。
我所说的我,不是年龄上的递进,也不是身体上的衰退,而是心态的改变,精神层面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
五十岁之前,是为了别人活着,在意别人的看法;五十岁之后,更在意自己的感受。不喜欢做的事,不做;不喜欢的人,远离。一切皆随性而往,随遇而安。
那时候,喜欢写博,喜欢到博友家串门。在每一个闲暇的夜晚,我不断地从一个门,滑进另一个门,任由时间流逝,现实中的纷争与失落,在网络打开的刹那,淡化消失在门外的红尘世界。由此,开启了我的另一种阅读方式。
在博友《三生三世》词作者翟廷雅的推荐下,我开始了网络小说和玄幻小说的阅读。
那时候,网络阅读,占据了我大部分的业余时光。读博,写博,乐此不疲。“书路”、“黄金书屋”、“天一书楼”,是我光顾最多的地方。网站里的书籍,让我一辈子也看不完。
网络,网住整个世界,使得地球变小了。你想要的,到哪里也找得到;你想逃的,到哪里也无处逃。浑浑噩噩地做了十年网虫,连我自己都说不清,究竟从网络里得到了多少?

曾经以为,读了几本闲书,背过几首古诗,网上看了几部小说,就算得上是读书人了。
后来,在听一位作家的读书讲座后,再也不敢说自己是读书人了。作家推荐的那几部必读的外国书籍,我竟然一部都没读过。
2018年4月,因参加了几次与读书有关的活动,承蒙郝永勃老师抬爱,居然站在了第十一届淄博市“读书节”启动仪式的舞台上宣读倡议书。
在《四月,记忆与读书有关的碎片》一文中说过:谈到读书,一直都没底气,没资格来说这事。因为我知道,自己算不得是读书人。
世界读书日那天,我一个人跑到新华书店,坐在三楼的一个拐角处,在那整整待了一个上午。
我知道,自己不是为读书而来,就是想在那一天,那一刻,到书店找个角落坐下来,静静地看别人读书。
今日心情:晴朗

于我,每次参加读书活动,听别人讲述读书故事,都像是对自己进行了一次心灵沐浴。
两年前,在山东理工大学,听驻校作家徐则臣谈《文学与我们的十八岁》。他说,十八岁的他,是泡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度过的。那时候,功课不是很紧张,也没有想着将来要当作家,为了让课余时间充实起来,他每天都耗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书,一年下来,他看了一百多部书籍。
如此多的阅读量,当时让听课的我很受触动。尽管我早已过了励志的年龄,荒废了曾经拥有过的十八岁。可是,五十岁之后的我,很想重新来过。所以,五十岁之后,我倍加珍惜有书可读的日子。
五十岁之后读书,虽不能让自己貌美如花,但至少能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你的气质里,永远都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
记住:读书,是一个女人拥抱未来生活的最好方式。

家住纪路边时,晚上读书写博累了,便喜欢在21点后下楼,沿玉龙河畔溜达。每每遇到同住一个小区的同学,她便会问:“这么晚回来,又出去吃饭来?”我便回答她一声“嗯”;碰到跳舞回来的邻居,总会说:“你也跳舞去来?”我依旧回答一声“嗯”,从不过多解释。
生活中,人与人各不相同。有的人,喜欢拿自己的喜好去想别人。饭局多的,自然会想你也是去应酬来;爱跳舞的人,自然也会认为你是去跳舞来。
前不久,有位同事说,趁着还没退休,你得去学点啥,不然退休后,没事干。看来,我这同事不是很了解我。如若按郝永勃老师说的:五十一岁,是一岁。那么,退休后的我,不过才十岁。十岁的我正是求知的年岁,怎会没事干呢?
有人要诗和远方,有人要安逸的生活。生活在物质之间,而又在物质至上。是选择眼下的苟且,还是诗和远方,只取决于每个人的内心。生活模式的不同,精神层面的需求便也不同。

怀想年少时,为了读一部小说,废寝忘食,夜里还要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一看到天明。那时候读书,没有思想,读书不能入书。五十岁之后,算是开端。所以,晚上的时光,便也成为了一天中最好的时光。
很多年前,曾梦想着去做一名编辑。上世纪90年代,曾到一家商业刊物考过人家的编辑。没想到还真被录取试用。可是,试用期还没结束,我就放弃了。原因很简单,舍不得已经拥有且喜欢的护士职业。
但想做一名编辑的梦想,一直都在。
2016年8月,我注册了“静卧泥土”微信公众号,自己给自己当编辑。那一年的10月,我由住培中心,到了《淄博医药》编辑部,成了一名真正的编辑。后又做了《文学齐军》市作协微信公众号和《齐风》杂志的编辑。
曾经的梦,终究还是实现了。老天如此厚待于我,我唯有感恩生活,好好珍惜工作着的每一天。
五十岁,人生的折返点。男人如此,女人也如此。

2013年夏,医院等级评审结束,大半年没捞着休的我,第一次开启长假,由青岛经香港到了柬埔寨金边,后由金边到了暹粒。在畅游完吴哥古迹群后,由暹粒飞抵越南中部岘港。由岘港——顺化——广治——会安——芽庄——大叻——美奈,最后到了胡志明。在越南2200多公里狭窄版图上,刚好算是走了一半。
时间旅行
我们都是时间的旅行者,为了寻找生命中的光,终其一生,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
在21天的行程中,每到一处,我都记录在博客。待到行程结束,竟然写了10多篇游记。从此,便也喜欢上了这种用图文记录出行的方式。
常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50岁之后,我忽然发觉,行走是除了读书、写作之外,另一适合我的生活方式。
曾经不止一次地在博客和微信中说过:出行不是我的生活常态;行走也并不能改变我的生活。可行走时看到,听到,遇到的一切,却可以让我明白一些最浅显的道理。
我不敢说,走过山水,见过江湖;也不会说看尽繁华,赏过落叶;更不会含笑别人,也不会嘲笑自已过往的肤浅。
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自然也就决定了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不一样!
五十岁,知天命,一切皆安于知足。


前不久,《山东文学》编辑、诗人杜立明先生说:“你可以不会写诗,但一定过一种有诗意的生活”。他要大家学会自己和自己独处,比如说一个人去看一场电影,一个人独自去远行一次。
我觉得,我已经进入了这种境界,尤其是在五十岁之后。现在的我,越来越喜欢独处,越来越喜欢自己和自己呆着。
我也终于明白,这些年,为什么远离了好多文学圈以外的朋友,而总喜欢和作家、诗人整在一块。原来,内心深处,一直都在渴望过一种有诗意的生活。
曾经的时候,幻想着年老了,坐在自家安暖的小屋里,喝着咖啡读米兰·昆德拉;读罗曼罗兰。那个样子,就会显得自己很底蕴,很温婉,很书卷。
多年前,参加全市卫生系统的一个通讯员培训班,刚好我同学也在。我们住在太河水库大坝西头的“金鸡山”宾馆。晚饭后,同学要我陪她出去散步。我说,有人约了打牌。她说,你会打牌?我说,会啊。她说,你怎么会打够级?我说,我怎么就不能会够级?
我同学,真正的读书人,她从初中起点的中专生,一路考研、考博,成为专家、名家。所以,那时的她,无论如何理解不了那时的我,怎会把那么美好的一个夜晚,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浪费在54号文件上。
其实,作家也好,诗人也罢,除了天赋和灵感,还需要碰撞。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就是一个主题。有一次,跟几位诗人一块吃饭,无意说到一个词“奔逸”。有诗人问我“奔逸”怎么讲?我说,就是思维如泉涌,天马行空不受约束。
第二天,就看到了他们写的同题诗《奔逸》。

2014年,我离开了工作了多年的脑外科临床,到了住培中心。如若按着50岁开始计算,那时的我,刚好一岁。我对一岁的自己说,在哪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还能工作。放下该放下的,忘记该忘记的,一切从头开始。
想想这世上,有多少人,还没来得及走到折返点,就提前下了车,永远地失去了工作着、生活着的机会。
余生,没有来日方长,且行且珍惜……
往期回放
亲历改革开放40年:往事如昨不如烟
2018,走进科教科的日子
杂乱五章的文字
曾与我共事过的两位保洁员
照片中,令人感动的画面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医疗剧《到爱的距离》观后感
生时,要为死时做准备
六月,写给自己的纪念
微笑着弹奏生活的乐章
由“医生抢救时剪坏病人衣服遭索赔”想到的
为什么受辱挨打的总是我们的年轻护士
由《托人看病要注意的那些基本礼仪》一文想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