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晚清桐城派诗人徐铁华生平发覆

桐城派研究
晚清桐城派詩人徐鐵華生平發覆
李永卉黄柏芝
作者:李永卉,女,江蘇大學法學院,歷史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爲文獻學、數字人文、宋史。
黄柏芝,女,江蘇大學科技信息研究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爲數字人文、地方文獻。
摘要:徐鐵華是晚清民初活躍於安徽詩壇和教育界的桐城派詩人之一。由於英年早逝,長久以來,關於他的生平履歷幾近淹没,對其在桐城派和近代詩壇之地位,學界也認識不足。筆者在整理安徽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文獻之時,發現了徐氏光緒癸卯恩科硃卷、個人詩文集及與友人的來往信劄,據此考證了其家世、生平等。徐氏熟悉西學,但是反對激進的革命,這與其自身的成長經歷和晚清桐城派學者的總體思潮一致。
晚清民國時期,桐城派出現了以方東樹、姚瑩、梅曾亮、吳汝綸、張裕釗、姚永樸、姚永概、方守彝等爲代表的作家群體,其中池州府石埭縣(今安徽省石台縣)人徐鐵華(1879-1915)也是活躍於這一時期的桐城派學者之一。徐鐵華出於1879年,長期居於安慶,曾執教於安徽高等學堂。[1]光緒三十二年(1906)四月,沈曾植升署安徽提學使時[2],曾先後招致“程抑齋、方倫叔博士(守彝)、常季、馬通伯主事(其昶)、鄧繩侯、胡季庵、徐鐵華、姚仲實(永樸)、姚叔節解元(永概),時時相從,考論文學”[3]。徐鐵華英年早逝,遺留的作品並不多,他的好友方守彝在其生前整理了部分詩作,死後,包括桐城派學者在内的友人們“相與集貲”[4],將詩集付梓。另外,以“規範桐城派”爲宗旨的《晚清四十家詩鈔》也收録了徐氏十九首詩。[5]雖然徐鐵華是晚清民國時期桐城派比較重要的人物之一,但是其家世、生平等現存資料記載不多。[6]最近筆者在整理安徽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藏書時,發現了徐氏的鄉試硃卷[7]、個人詩集《鐵華詩鈔》及與友人的來往信劄,這些文獻的發現對於勾稽徐氏的生平、學術和生活軌迹,具有極高的價值。

徐鐵華出生於安徽池州府石埭縣,原籍徽州府歙縣,始祖徐汝“由歙縣隍呈圩遷居本邑下五都”[8],其家一直未有顯達人物。直至高祖秉良,始为“太學生”,曾祖徐秀(譜諱權然)亦爲太學生。父親徐炯,“譜諱天助,字謹庵,太學生。輯有《學庸詳解》(待梓)、《週易挈要》《春秋便讀》(未成)”[9],對經學有一定的研究。徐鐵華一直喬寓安慶,“世居本邑下五都徐村,現喬寓安慶溝兒山”[10],膝下無子,“幼失怙恃,三娶妻而無子,弟早亡,遺一孤”,“門庭衰落幾人所不堪”[11],曾曰:“余無嗣,先人之澤中絶矣”[12]。雖然家世凋零,但是他的從叔父徐定文[13]是安徽著名學者,編纂有《皖學篇》[14]一書。叔叔徐建生在安徽也頗有影響力,工於書法,曾任安徽省長公署秘書、參議等職務[15]。徐鐵華的授業恩師有兩位,分别是姚石荃[16](錫光,前任石埭縣知縣)和余壽平[17](誠格,前主講敬敷書院)兩位地方名流。1903年,24歲的徐鐵華參加了“江南鄉試闈藝光緒癸卯恩科”,“中式第一百二十七名舉人”[18]。據鄉試硃卷記載,徐鐵華生於“光緒己卯年(1879)二月十七日吉時,生係安徽省石埭縣廩膳生民籍”[19],民國“乙亥年(1915)夏四月望日”,“卒於安慶”[20],年僅37歲。在現存史料記載中,關於他的字、號,有一些出入,如程演生的《長楓詩話》載:徐鐵華先生經綸,石埭人,亦余中學業師也。弱冠登賢書,文采照耀一時,工於詩、古文,與方倫叔、姚叔節爲唱和之友,風格遒上,句法警煉,鑽研唐宋諸大家,而尤好元遺山。有《鐵華詩抄》,已刊行。民國卒,年未四十也。倫叔先生(方守彝)與諸友好爲葬之省垣西門外大觀亭下,題曰“詩人石埭徐鐵華先生之墓”,從其志也。[21]同鄉石埭蘇蔭椿在其手稿中亦載:存誠名經綸,一字鐵華,徐村人,光緒癸卯科舉人,文詞汪洋浩瀚,有倒傾巫峽之勢,尤善駢文,詩賦詞曲自成一家,余壽平太史稱爲江南名士,惜未四十而卒,葬皖垣大觀亭側,余太史題“石埭詩人徐鐵華之墓”,有詩集刊行。[22]
民國《石埭備誌彙編》載:徐經綸,字鐵華,石埭人,光緒癸卯舉人。[23]
上述文獻均將“鐵華”作爲徐經綸的字,但是其鄉試硃卷則記載:“徐經綸,字存誠,號鐵華,行二。”硃卷前的履歷是應舉士子自己填寫的,雖然明清時期硃卷允許民間刻印,但是明確規定必須按照原卷刊刻,不得隨意竄改,如“(順治)三十二年,覆準刊刻闈墨,務照原卷,若考官不照原卷發刻者,交部議處”[24]。因此,刊刻本與原始的硃卷在内容上是應當一致的。又雖然硃卷記載卷主出生年存在“官年”等造假情況[25],但是姓名、字號一般不會弄錯,所以徐經綸的正確字、號當如硃卷記載,字存誠,號鐵華。徐鐵華死後並未歸葬家鄉,而是葬於安慶西門外大觀亭畔。“余不欲歸葬,思於西門外大觀亭畔求得數尺宜地,以掩遺蜕。面前題片碣曰‘石埭詩人徐鐵華旅葬處’,碣尾略綴數語,以識平生。”[26]
二 徐鐵華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收到安徽高等學堂聘約,並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中舉。同鄉蘇蔭椿在光緒二十八年信中曰:“聞閣下應高等學堂之聘[27],修金不薄”[28]。此後,他便一直在高等學堂任職。如《光緒三十三年(1907)安徽省城高等學堂教員調查表》記載,徐氏此時任教的資格是“舉人,揀選知縣”,擔任校科是詩學,薪水爲月薪四十兩。[29]1913年,安徽高等學堂停辦,徐氏隨即接替姚永概,任安徽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30]。1914年因病辭職[31],此時還兼任安徽教育會會長[32]。可能是在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任上,編撰了《安徽師範學堂中國史講義》[33]一書,有人評價其“爲近代較早較完整的中國通史之一”,但是“書中誇譽清朝和反對革命處較多。有光緒末年刊本”[34]。還參編有《混合課本》(1—6册)[35]。徐鐵華雖然在民國時期安徽教育界頗有名氣,然而被人稱道的還是他的詩人身份。現存徐氏的詩“所存不足三百篇”[36],全賴好友方守彝在其生前收集、抄録[37],友人們評價也很高。如程演生評價其詩爲“風格遒上,句法警煉”[38];蘇蔭椿評其“文詞汪洋浩瀚,有倒傾巫峽之勢,尤善駢文,詩賦詞曲自成一家”[39];胡遠濬曰:“雖然使四子(李、杜、韓、蘇)而在,吾知誦鐵華詩,服其性真襟懷識量,其必忻然引爲吾徒無疑也。”[40];方守彝曰:“先生之作幽思入妙,雋語成狂,有時作名酒微醺,有時忽驚濤横放。”[41]他的詩還有比較强烈的現實關懷,如《汽車行》生動地描寫了汽車駛過的場景,“一語未必餘飛煙,驚蛇入草箭脱弦”,形象生動。隨之感歎“陋儒硜硜好稽古,詆以淫巧交顣嚬。豈知一跌已後時,跛龜寧望千里塵”[42],表達了對守舊人士的鄙夷。但是,他也經常流露出對新事物的抵觸情緒,如曾作詩“譏效西法”[43],對向日本學習也持有不同意見[44],對辛亥革命有畏懼之情[45],曾“譏清末新政”[46]。然而,徐鐵華並不是頑固的守舊派,這點也可以在硃卷上的應試文章中看出。一般清代的會試、鄉試考題,形式主要包括“首場四書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首;二場五經文五篇;三場策問五道”,“因清代取士最重首場,故首場撰寫的四書文與試帖詩,成爲鄉會試硃卷刊刻慣例”[47]。徐鐵華的鄉試硃卷選刻了其中三篇文章。其中,《漢武帝時懲吏民有明當世之務習先聖之術者縣次續食令與計偕論》一文,他分析了漢武帝時人才興盛的原因,是時人“習於先聖之術,明於當世之務”[48],而反觀“後世之士,談時務則詆聖術爲迂,守聖術則薄時務爲鄙。其陋者,老死章句而不羞;其狂者,決裂冠冕而無忌。二者之中始未嘗無人才,上失其駕馭,沉迷流蕩,一往而不反”,後果便是“遂令天地有乏才之恨,而國家不收養士之報也”[49]。經世理國的抱負溢於言表。另外一篇《明太祖詔商税毋定額論》,主要對明太祖洪武二十年,户部奏請商税定額征收,朱元璋“以爲病民而不從”,針對這一事件進行評述。徐鐵華首先贊揚了朱元璋的遠見卓識,但是隨之指出只有在明初吏治清廉的社會環境中,此種製度才可能有效施行,一旦吏治敗壞,便會弊端重重,並以“漢之均輸、鹽鐵,唐之間架陌錢,宋之青苗市易”和“明季礦税練餉”等“弊政”爲例。最後,他説“君子觀於税額輕重之間,可以通一代盛衰升降之故矣”[50]。他還聯繫所處的時代,認爲“泰西各國設商部,定商律,訂商約,輔以工學,衛以兵力,其保商也雖細而必週,故其征商也雖重而不怨”,呼吁“今之世有能采商戰之法,以起中國之衰者乎”,如果“則如明祖之僅僅恤商,而未籌所以保商者,抑無足羡矣”,應該説很有遠見。因此,考官批語曰:“綜觀三場研究,中西學養兼到,洵屬美才”,“運筆靈、措詞雅、酌古準今,是謂通達治體之才。指陳詳細,切實老當”[51]。三從徐鐵華的硃卷和詩作中反映的對新事物既充滿興趣、又害怕變革的矛盾思想,可以從他的生活經歷找到原因。鐵華年紀尚輕,便在皖省學術界暫露頭角,“弱冠孤露,從事皖江學校垂廿年,得與諸耆宿時賢輩遊學日進,而名亦漸著”[52],但是未取得舉人科名前,生活十分困頓。他曾經給同鄉蘇蔭椿覆信:别月餘矣,旅祉想甚佳。貴典中諸務,當必料理就緒。此間月初,已燠熱似夏,頃數日連得雨,天氣仍和平矣。十四日,撫憲甄别,我鄉如楊藩卿等均未到。邇來風氣一變,讀書人實無大生色。閣下儒而兼賈,謀生之道,固較弟輩多多矣。寶兄此時,想在貴典,渠本領頗好,惜不逢時耳。得閣下吹噓,當增色矣。寄上龍洋三元,以彌舊歲之欠,望詧收。並附一紙與寶泉,手泐即請財安不宣。[53]
他寫信的主要目的,是歸還蘇蔭椿的龍洋三元欠款。這封信寫於1902年,前一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簽訂了《辛丑條約》,舉國動蕩,因此他感歎“邇來風氣一變,讀書人實無大生色”。蘇蔭椿的家境與徐鐵華頗爲類似[54],已經放棄科考,加入蘇氏家族的典當業,這讓他很是羡慕,“閣下儒而兼賈,謀生之道,固較弟輩多多矣”。另外,蘇蔭椿在寫給友人的信中還提到過,徐鐵華的家中曾經被盜,“徐存誠寓皖考課,屢獲優等,文名噪甚,惟日前爲梁上君子光顧,失去衣件,約合大衍之數,亦寒士一小厄也”[55]。也不過被竊衣服幾件,便是“小厄”,可見生活之艱辛。幸運的是,1903年,他參加了江南鄉試,並“中式第一百二十七名”[56],使其可以繼續在高等學堂任教。可以説,徐鐵華是科舉製度的受益者,但是他也並不是一味的反對西學,不是頑固的守舊派。同時,他所屬的桐城派,雖然有姚永概等倡導變法者,但是桐城派宗法古文,對新體詩、新體文學持反對態度,因此,他對激進的革命如辛亥革命感到恐懼,眷戀舊時代,在著作中也處處流露出對變革的擔心與嘲諷,也是個人生活經曆與社會環境所致。我們以徐鐵華的鄉試硃卷與存世文獻相印證,可以較爲清晰地了解其家世、生平及其思想,爲進一步研究這位才華横溢又英年早逝的桐城派學者,提供了很好的資料。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清末民初皖南下層士紳研究(AHSKQ2014D67))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读)
1.政協安慶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安慶文史資料》(第11輯),合肥:安徽省出版局,1985年。徐鐵華時任國文教習(王開玉:《安慶史話》,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8頁)。
2.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第四册《學政(提學使)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761頁。
3.王蘧常編 :《沈寐叟年譜》,《民國叢書》第 76 輯,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第50-51頁。
4.《鐵華詩鈔?徐建生跋》載:“其喪殯葬即畢,桐城方賁初先生出其録存鐵華所爲古今體詩一册,亟爲印行,且商之鐵華生前神交契洽故人,如霍邱裴伯謙、無爲丁弢庵、合肥周頌膴、涇縣洪澤臣、貴池高文伯、桐城姚叔節、方玉山、賁叟弟磐君、懷寧陳端甫、胡淵如諸先生,及吾弟醉石相與集貲贊助,責建督其役。”(徐鐵華:《鐵華詩鈔》,1916年安慶鉛印本。)
5.吳闓生選評、寒碧點校:《晚清四十家詩鈔》,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78-186頁。吳闓生是桐城派領袖吳汝綸之子,“執父先生之學,以古文詔後進,又嘗問學於范先生”(曾克端:《晚清四十家詩鈔序》,第27頁),即曾問學於著名詩人范肯堂,范氏則爲張裕釗門生。吳、張二人不但齊名,且“同出於曾國藩門下”,而“曾氏是桐城派最有力的倡導者”(寒碧:《重印晚清四十家詩鈔序》,第2頁),因此吳闓生選評詩人詩作的標準,主要“以師友源瀾爲主,凡四十一家可觀覽”( 吳闓生:《晚清四十家詩鈔自序》,第25頁),亦即寒碧先生謂“意在規範桐城派”。(寒碧:《重印晚清四十家詩鈔序》,第1頁)
6.《安慶晚報?文化周刊》2015年3月20日(電子版)載有汪軍文章:《大觀亭的“迷羊”》,介紹了徐鐵華的生平,比較簡略。
7.《徐鐵華鄉試硃卷》,清末楊萬春刊印,現藏安徽師範大學圖書館。
8.《徐鐵華鄉試硃卷》。
9.《徐鐵華鄉試硃卷》。
10.《徐鐵華鄉試硃卷》。
11.胡遠濬:《鐵華詩存敘》,載《鐵華詩鈔》,第1頁。
12.徐鐵華:《吾病恐不可爲口呻二小詩一以自吊一以貽皖中諸舊好》詩中小注,載陳惟壬等纂:《民國石埭備志彙編》卷五《藝文志下》,載《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年據民國三十年(1941)鉛印本影印,第89頁。
13.《徐鐵華鄉試硃卷》載:“定文,員外郎,銜大理寺寺丞,左寺正主稿。”
14.陳惟壬等纂《民國石埭備志彙編》卷三《人物志初稿》:“徐定文,字質夫,石埭人也。幼端重,止若成人,長而好義理之學,讀宋儒書,務躬行實踐,而尤服膺於朱子”,“嘗仿湯文正《洛學篇》著《皖學篇》十二卷”,第39頁。
15.徐建生(1869—1940),字笠雲,别署律韻,晚號遲廬老人。石台人,清末寄居金陵,民國初定居安慶。任安徽省長公署秘書、參議,安徽大學國文講師。工書法,對小篆造詣頗深。有《遲廬字話》、《遲廬閑話》、《遲廬小説》;另有大、小楷書《模範字帖》印行。(戎毓明主編:《安徽人物大辭典》,團結出版社,1992年,第305頁)“建生,邑庠生,辛卯堂備,丁酉房薦。”(《徐鐵華鄉試硃卷》)
16.姚錫光(1857—?),字石全/泉,又作石荃,江蘇丹徒人。一生著述頗豐,有《東方兵事紀略》、《東瀛學校舉概》、《籌藏芻議》、《籌蒙芻議》、《姚錫光日記》、《姚錫光文稿》等傳世。(見舒習龍:《姚錫光述論》,《史林》2006年第5期);姚錫光於光緒己亥(1899)九月到石埭任知縣,辛丑年(1901)三月調署和州直隸州知州,在石埭縣任二年有餘。(見姚錫光:《吏皖存牘》卷上,光緒三十一年(1905)刻本)
17.徐經綸曾作詩《寄余壽平師桂林》,載《鐵華詩鈔》。黄叔璥《國朝御史題名?.光緒二十四年》,載:“余誠格,號壽平,安徽望江縣人,己丑科進士,由翰林院編修補授山東道御史。”(清光緒刻本)余壽平在宣統三年(1911)曾先後任陝西巡撫、湖南巡撫。(趙爾巽:《清史稿》,本紀二十五《宣統皇帝本紀》,中華書局,1977年,第994頁)
18.《徐鐵華鄉試硃卷》。
19.《徐鐵華鄉試硃卷》。
20.胡遠濬:《鐵華詩存敘》,載《鐵華詩鈔》,第1頁。
21.程演生:《長楓詩話》一册,稿本,安徽省博物館藏。
22.蘇蔭椿:《蘇氏文稿?覆徐存誠孝廉》,(壬寅)二月二十七日,民國間抄本。(蘇蔭椿是清末民初石埭縣生員,皖南蘇氏家族成員,後棄儒就賈,從事家族的典業經營,留有系列手稿。生平、家世詳見李永卉:《蘇蔭椿年譜簡編》,《池州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第82-85頁)
23.陳惟壬等纂:《民國石埭備志彙編》卷五《藝文志下》,第88頁。
24.官修:《大清會典則例》卷六六《禮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620册,第378頁。
25.參見郗誌群:《封建科舉、職官中的“官年”——從楊守敬的鄉試硃卷談起》,《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第154-157頁。
26.徐鐵華:《吾病恐不可爲口呻二小詩一以自吊一以貽皖中諸舊好》詩中小注,參陳惟壬等纂:《民國石埭備志彙編》卷五《藝文志下》,第89頁。
27.安徽高等學堂,“光緒二十一年開辦,原名求是學堂.校址舊在鷺鷥橋,二十八年移建康府學宫旁,改稱大學堂,三十一年復改稱高等學堂,民國二年停辦。”參朱之英修:《民國懷寧縣志》卷八《學堂》,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據民國七年(1918)鉛印本影印,第137頁。
28.蘇蔭椿:《蘇氏文稿?覆徐存誠孝廉》,(壬寅)二月二十七日。
29.見《光緒三十三年(1907)安徽省城高等學堂教員調查表》,載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製史料》第二輯(上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648頁。
30.“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在城西,即舊考棚,民國元年就安徽全省優級師範學堂改設,舊爲安徽全省師範學堂。光緒三十二年即舊安慶考棚改建。宣統元年改名優級師範學堂。”參朱之英修:《民國懷寧縣志》卷八《學堂》,第137頁。
31.安慶市文史資料委員會:《安慶文史資料》第28輯《教育史料專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28頁。
32.《直隸等省教育會聯合呈請設置地方教育獨立官廳(1914年6月)》,《教育雜志》第6卷(1914)第4號,《記事》,第33-34頁。
33.“是書一共三册,首《通論》六篇,論史官建置、史書體裁、地理人種大略等。繼分《上世期》、《中世期》、《下世期》,以正統史觀,敘上古迄明亡曆史。仿紀事本末體,厘爲八十四課,期以二年卒業。”《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第175頁。
34.《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第175頁。
35.王倘等主編、徐經綸等助編:《混合課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8月-1936年6月初版。
36.徐建生:《鐵華詩鈔?徐建生跋》,載:《鐵華詩鈔》;曾克端:《晚清四十家詩鈔序》,載《晚清四十家詩鈔》,前序,第27頁。
37.徐鐵華:《病中致賁初居士書》,載《鐵華詩鈔》,第1頁。“生平所爲詩,都二百餘篇,其忘年友賁初老人嘗手録而存之,鐵華每笑謂不足存。”(胡遠濬:《鐵華詩存敘》,載《鐵華詩鈔》,第2頁);又見《桐城方賁初先生致鐵華書》:“大詩二册,抄存點識。”(《鐵華詩鈔》,第1頁。)
38.程演生:《長楓詩話》。
39.蘇蔭椿:《蘇氏文稿?覆徐存誠孝廉》,(壬寅)二月二十七日。
40.胡遠濬:《鐵華詩存敘》,載《鐵華詩鈔》,第2頁。
41.方守彝:《桐城方賁初先生致鐵華書》,載《鐵華詩鈔》,第1頁。
42.徐鐵華:《汽車行》,載《鐵華詩鈔》,第4頁。
43.徐鐵華:《感春》之一:“皎皎西鄰女,容若朝日暉。火齊銜釵鈿,鸞龍交崔嵬。青春桃李月,流光出羅帷。豈伊耀嚴飾,内美固難希。朱樓起大道,中羅無鹽妃。千金買明珠,百金裁春衣。刻畫鉛黛間,齗齗論瘦肥。籲嗟壽陵子,匍匐竟安歸。”(吳闓生點評,載《晚清四十家詩鈔》,第181頁)
44.徐鐵華:《感春》之一:“萬金求大藥,雲在扶桑東。連帆耀海日,驚浪淩天風。仙官揮玉斧,導我神山重。金光千萬樹,柯葉交青蔥。聲香豈不茂,三嗅且從容。靈苗與毒草,殺人疑似中。服食苟不慎,磐石隨飄風。吾其驂六龍,披雲訴神龍。”(吳闓生點評,載《晚清四十家詩鈔》,第181-182頁。)
45.徐鐵華:《春日雜詩》之一:“心恐雕梁非,未忘故人惠。呢喃君不聞,日暗重凝睇”,載《晚清四十家詩鈔》,第182頁。
46.徐鐵華:《秋熟》:“風吹赤日流,意與深秋競。頗似盟主衰,猶誇瘠牛僨。或言秔稻遲,結實喜熱盛。非時反爲祥,理寧必信。可憐團扇微,努力休委命。絺綌亦薄材,望外起相慶。”(吳闓生點評,載《晚清四十家詩鈔》,第185頁)
47.張傑:《清代硃卷的文獻價值》,《文獻》,2002年第2期,第234頁。
48.《徐鐵華鄉試硃卷》。
49.《徐鐵華鄉試硃卷》。
50.《徐鐵華鄉試硃卷》。
51.《徐鐵華鄉試硃卷》。
52.徐建生:《鐵華詩鈔?徐建生跋》,載《鐵華詩鈔》。
53.蘇蔭椿:《蘇氏文稿?覆徐存誠孝廉?附來函》,(壬寅)二月十七日。
54.李永卉:《蘇蔭椿年譜簡編》,《池州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第82-85頁。
55.蘇蔭椿:《蘇氏文稿?致汪性初》,(辛丑)七月初二日。
56.《徐鐵華鄉試硃卷》。

y1.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
2.本文原刊于《古籍研究》2020年01期。
3.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创者。4.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5.投稿邮箱:1658592093@qq.com
推荐阅读论吴闿生《晚清四十家诗钞》的诗学观及其价值
晚清人的域外游记
桐城派与晚清史学经世思潮
晚清古文大师吴汝纶的文化文学选择
清代桐城诗歌总集的体派意识与文学权力互动
姚莹的经世诗学观及其实践意义
《桐山名媛诗钞》与明清桐城女性诗学伦理观念
明清之际桐城诗学宗白取向
论桐城诗派的两条诗学路径
清代皖人宗族诗歌总集传统与文学世家建构
公告
桐城派研究公众号,坚持学术原创,立足清代学术,上探归唐、韩欧、左史,下接晚清民国,包括四大板块:一是学术论文刋登;二是学术著作推荐;三是学术会议分享;四是学术随笔发送。同时,还建有一个学者研究群,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术传播,分享学术信息(学术会议、博硕士论文答辩、电子文献)。衷心希望得到广大师友的支持,惠赐相关文章(信息)!大家一起,共同助力桐城派及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发展!(联系邮箱:1658592093@qq.com)(“桐城派研究群”,入群请加微信号:zhongshanxingzh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