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张新中‖世世代代记着你

刘志彦、刘世灯,竹林关人世世代代记着你。
自小我记得,一场暴雨之后、或是秋冬季里,我家门前银花河南岸南坡砭砭儿路上,总会看到几个老汉子扛着镢头拿着铣,又是挖又是铲地忙着修路,有几次我问过大人:“他们都是哪儿的人?谁给他们钱?谁给他们记工分让他们修路?”大人说没人给他们钱,没人给他们记工分,他们都是修德积福累功的善人,成天到处义务修路。那时我不懂“善人”是啥人,但对没人给钱,没人给记工分到处修路的这几个老汉心里很崇敬,他们谜一样地在我心里。
在一个初冬暖阳高照天,我来到竹林关丹水城隍庙后院晒太阳,庙里来了几个老汉和我聊天,我突然记起了装在我心里的那几个修路老汉,就向他们讨问释疑。结果是大家都知道且都把他们的善行记在心里,数“杰安宾馆”老板刘老师说得最清楚,给我介绍的最详细。
民国时期, 竹林关王塬刘家垭人刘志彦、神其沟大庵白杨树渠人刘世灯,由于全家老少都勤劳节俭,家庭和睦幸福,家境比较好。刘志彦、刘世灯二人自小修德向善,积福累功,养成了扶弱帮困、救灾济贫、急众人所急、解众人困难的习惯。早先,竹林关人上土门、银花,土门、银花人下竹林关,靠银花河南都没路。人们上上下下都要淌水、翻梁、驾岭前往,非常不方便。刘志彦、刘世灯约伙刘家垭刘富罕、神其沟大庵熊北成、宋春富、竹林关街李凤玉等一起,自带修路工具,自带干粮粮饭集一起修筑便民路。他们先是修通了神其沟口一一马铺滩的南坡砭砭儿路,再修通了石槽沟口一一茂水塬的南坡砭砭儿路,人们上上下下就方便多了,再不淌水过河,上张山凹梁、登龙台上、爬老龙背、翻越黑女儿岭了,不走一点儿背包路。土门下竹林关、竹林关上土门,都是顺顺势势的,方便了许多。他们还修筑了神其沟大庵一一山阳县口头坪的“阎王砭”路,打通了“瓶颈”,方便了山乡群众。刘志彦、刘世灯他们不光修筑便民路,还自已花钱买树解板在河道上搭便民桥、支便民列石呢。
“九月九,定河口”,每年深秋初冬,河水寒冷剌骨,这是他们最忙时节。他们要在龙王庙河口上边湘子店银花河上搭一座木桥、要在古路河口银花河上搭一座木桥,还要越丹江,在孤山坪南川口丹江河上、南岭坡底丹江河上、徐沟河口丹江河上、周惠王山寨子沟口丹江河上搭这四座木桥,另还在沟沟岔岔支便民列石。他们这帮人平常看到那里桥、列石不稳就给支稳当。一场暴雨之后,砭砭儿路上那里有滑坡、泥石流、滚坡石,他们就要忙活多天清理,时时保证道路畅通。进入冬季,他们聚一起不顾天气严寒,平整、加宽道路。每年初夏,他们又要聚在一起拆桥,把桥板、桥架子抬到安全的地方码好,出力流汗、误工摊钱、在所不惜,实在难能可贵。
民国时期,地方政府只是搜刮民财,摊钱收粮抓壮丁拉夫,从不过问民间疾苦,更不会给老百姓做丁点好事。在那乌云蔽日的年代,刘志彦、刘世灯一帮人能有这种善行,这是什么精神?用毛主席的话说:这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想起来真是令人肃然起敬。虽然今天两条南坡砭砭儿路已修成了宽敞平坦的省道,神其沟大庵到山阳口头坪已建成了通村水泥路,他们搭木板桥的河上处处都建了水泥公路大桥,木板桥、列石已绝迹成为历史,但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善行值得世世代代永记。
作者简介:张新中,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一九五零年三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陕西丹凤县竹林关镇人。在武警水电部队服兵役二十五年,转业在商洛市水务局任副局长、调研员退休。现为陕西水文化专家、陕西民俗文化研究协会会员、丹竹书院院士、商洛作协会员、商洛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商洛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特聘顾问。出版有《竹林关风情》、《竹林关孝歌》、《竹林关传说》、《竹林关道唱》四本书。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木南东篱 丹竹
诵读顾问:海俊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张芬哲白月光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淮安文学坊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大乾州 新新文学
力荐悦读 松风阁语
作者往期作品阅读:
张新中‖《秀美黑山》好家园
张新中‖八月十五的味道
张新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张新中‖相聚在永定河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