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壮丽70年 · 记忆里的西丰】郭东明 | 西丰村的铁匠响当当

西丰村的铁匠响当当文/东明西丰村不但是红色之乡、武术之乡,铁匠活儿也很有名气。
过年时生起锻工炉,村里人都会敲打几下,将今年要用的镢,锄,镰,筢锻造出来。
解放前每年要从西丰走出二三百盘铁匠炉的工匠,到各地打铁谋生。
“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常流。”新年刚过,村里的铁匠们就三五成群的出发了。掌柜背着钱搭和干粮紧走,徒弟担着百十来斤的风箱,铮子紧跟,稍慢一点就可能赶不上嘴(耽误吃饭的意思),晚上住不了店。往西北走水河村,赵家墁,白家庄,虹梯关,一路台阶爬梯到路城,襄垣,武乡,太谷到太原。
“快七,慢八,耷拉九”。走的快不敢歇的走七天,走的缓不着急八九天到太原。中午在厚道的山庄人家,你家端一碗我家端一碗,吃喝完就走。晚上住大铺车马店,天不明就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赶路。后来郑州往太原有了火车,每天一趟,早起七点坐上班车,十点到安阳,晚上十点挤上火车。车厢走道都站满了人,连座位底下都有躺着睡觉的,第二天上午十点到太原。这趟慢火车见站都停,大站经常等几十分钟给快车让路。
德国!法国!德国!法国!喘着气,慢慢地往太行山的黄土高原上爬。
六零年,林县引漳入林修建红旗渠,沿漳河岸修成了一条通平顺县的土公路,铁匠们开始坐着往太原的大巴,走在又上坡,又拐弯的悬崖绝璧上,经常看到翻下深沟拉煤的卡车。紧走慢走,堵车让路,经过十四个钟头才到太原。人人都灰眯土眼,站的腰酸腿疼。
住在候车室,等到天亮后再出发。这几年,安长高速通了车,在往太原的古道上,逢沟建桥,逢山钻洞。最长的红梯关隧道二十六里,给太行山开了条大动脉,天堑变成通途。开车三四个小时就能跑到太原,步行九天和开车四小时,这过去和现在真是没法比!
西丰村的铁匠到山西各县,祖传都有走乡串户的地盘,刚盘起炉台,村民们就都来定做农具。徒弟刚开始呼搭呼搭地拉起风箱烧铁,夹上钢的铁板白光闪闪,火候将到,徒弟把风箱拉的呼噜呼噜,特别快。流着铁水的钢坯往铮子上一放,三个人叮叮当,叮叮当一阵猛打,火星四溅,锤锤相扣,把夹钢的三块铁粘到一起。打锄板、镢头,锻打十来次就能成功;要锻铁锨,不知要烧打多少遍才能成形。经过冷锻,蹭锉,蘸火,抛光,一件件光亮的农具工艺品就出来啦。不论赤日炎炎,寒风刺骨,在搭建的草棚底下,戴着草帽,吊着遮火,烟熏火燎,精心操劳。早晚水煮玉茭面圪瘩就咸菜,中午小米干饭土豆丝。小徒弟苦学三年才成匠,为了养家糊口,继续带徒弟在外受苦受累。

“交城的山交城的水,不浇交城浇文水”。当然也浇了咱们的小铁匠。打铁村上的姑娘看着小铁匠心灵手巧,聪明能干,吃苦耐劳,还有一把好手艺。都乐意嫁。
“姑姑又和小铁匠亲嘴来吧!”一道早,就有人嫂嫂笑着说。
“没有啊”小姑娘掂起衣襟就擦嘴,
“啊呀,你看肚子上的黑更多呀!”
“胡说,胡说——”小姑娘赶紧把衣襟放下来,看着姑娘红彤如枣的脸,大家都乐呵地笑起来。
“山西婆姨不做活,手里吊着捻线砣。”
虽然这么说,但山西女人每天起来总要把家具全擦抹一遍,光面食就能给做出几十个花样来。大徒弟边打铁边扫盲,构思了一首诗给媳妇捎回去——
高山流水响叮当儿,
出外打工离家乡儿。
三年不见媳妇面儿,
见了妻子泪涟涟儿。
谁知到后边的字不会写了,用标点符号代替啦,写成了
高山流水响叮·(点儿)
出外打工离家拐儿。
三年不见媳妇O圈儿○,
见了妻子丿丿丿(撇儿,撇儿,撇儿)。
老娘们收到后见人就说,你看我家老汉们(丈夫)会给我写情诗啦。据说迁出西丰村的人占现有人口的三分之二还多,有些能耐的铁匠都迁出去啦。
西丰村的铁匠们在解放初期,由原来的打农具逐步发展为打罗丝,洋镐,铁路配件,机工车刀等。自从有了交流电,鼓风机代替了风箱,自制曲轴的扁担锤,空气锤替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公私合营后,哪个县的铁木社没有西丰村的锻工。这些铁木社也成为机械工业,农业机悈的雏形。太原工具厂就有西丰的十几个和临村的十几个锻工成立了铁工社,国家投资成立了拥有一千四百人的华北工具厂,专门生产工业用的的牙齿,丝锥,钻头,键槽拉刀,齿轮滚刀等尖端产品,设备一流,技术一流,为山西的军工产业立下不小的功劳。
太原重机也有西丰村的铁匠。他们不但有几十吨的空气锤,还制造成万吨油压机。几吨重烧红的钢坯像揉面一样,锻成园柱体和各种几何形状。制的车刀半米见方,三四米长,巨形的车床夹着直径一米,长十多米的园轴,像毛驴拉碾那样一圈一圈的转着。制造的刨刀,有五十米长的龙门刨床,刨着二,三十米长的平台,轰隆轰隆的大车间,看的人都心惊胆战。这是国家制造掘洞机,(穿山甲)采煤机,重型起重机,卫星发射台,风力发电机的重型设备厂。
锻工都是大国工匠,产品的精度公差才几丝秒米。
西丰村的铁匠有的干起了大型钢结构厂房,焊接钢,铜,铝,不锈钢等大型油罐,水箱。六队的两个铁匠焊起了电动的大型花灯,在太原也很有名气。旧社会铁匠挣的钱纺到麻绳中间往家带,现在铁匠挣的钱多都不敢存到一个银行。
西丰村的铁匠们,也改行组建成水,电,暖,消防管道的安装公司走向全国,传承西丰村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铁匠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屡立新功。
【作者介绍】
郭东明,西丰村2队村民,石板岩初中毕业,曾在西丰宣传队演奏,西小脑专业队会计,大队工厂供销采购,1977年迁太原上班,退休组建太原乡音豫剧票友团,经常编写一些与时俱进的短剧,小品,快板,三句半在公园和社区演出,受到好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