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王鼎三丨十月一寒衣节

十月初一,豫西人习惯说“十月一”,民谣曰:十月一,烧寒衣。寒衣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祭奠亡故之人。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活着的人要授衣,免不了想起亡故的人也需要添置新衣,不过亡故不到三年,衣服还没有沤烂,是不用送寒衣的。过去人们非常迷信,民众称这一天为鬼头日,说这天晚上千千万万的鬼魂一起到阳间索取过冬的寒衣,如果路人拿个灭了的香头走一段路,香头黑的部分能够让鬼魂全部蹭掉。当然这是迷信说法,没有一点科学道理。这个节日主要是祭祀,相传起源于周代,盛行于秦代。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是夏朝制定的,实际上取用的只是夏正,也就是一年的开始那一天与夏历是一致的,至于每月的设置情况 与夏历是有着一定差异的,即使称之为夏历,也并非是4000年前夏朝时候历法的原初面貌,而是经过修正和改订过的夏历。周历和秦历与夏历基本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而秦历则以夏历的十月为岁首。先秦时期,几种历法并用,所以在古籍中常常会见到因所依历法不同而产生的记月的差异,这是值得注意之处。秦代把十月的第一天定为国庆节,因秦人杀伐不断,死亡的将士千千万万,于是把祭奠亡灵、激励生者看得十分重要,因此寒衣节就流行开来。后来,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坟墓,纪念仙逝的亲人,谓之送寒衣。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亲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不过豫西对中元节没有清明节和寒衣节重视。
据《礼记?月令》记载,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汉族民间在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是没有人记载?还是后来才盛行了?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十月朔,秦岁首,送寒衣。秦人过年的节日食品是“黍臛”,秦朝虽然早亡,但秦岁首之习,不仅在汉初沿用,而且在汉行《太初历》之后仍有影响。宋人蒲积中编《古今岁时杂咏》卷38载,诗人沈遘的《初冬近饮酒作》,其中咏道:“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犹遗俗。”从中可以看到秦文化至宋代,仍有遗存。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古人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到坟上祭)。寒衣节流行于北方,南方鲜有耳闻,现在仍然如此。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据说这个精明的商人生逢东汉,乃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蔡莫是个急性子,工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只好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个鬼主意。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惊呆了,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正是慧娘。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啊!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这个故事仅仅是传说,我认为“烧纸”源于豫西十年九旱的贫穷,在过去即是破旧的衣服也有用途,女人纳鞋帮是需要的,烧了怎么给丈夫儿女做鞋子呢?新麻布寥寥无几,哪里舍得使用?而烧纸就便宜得多,一般人家也能烧得起。事实上,在北方到了农历十月一之后,天也确实一天比一天寒冷了,为此,人们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过冬的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衣,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不至于误事。
豫西烧寒衣一般在傍晚或者晚上。白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之类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带一点棉花,视作棉衣。如果是到坟上祭奠,晌午吃过饭,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供品摆放齐整,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晚上在门前烧寒衣,会用草木灰或者炉渣画一个圆圈,亡故人在什么方向,就在什么方向留一个口,方便亡灵来取寒衣,画圆圈的目的是防止孤魂野鬼来哄抢。然后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口中念念有词,告诉亡灵别忘了来取,取去之后好好享受,免得受穷。在迷信者看来,这些阳世的纸张,能够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让死者享用。一般人家还会给那些没有后代的孤魂野鬼烧一些寒衣,也算是做些善事。“寒衣节”的实质是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烧纸钱”的习俗是深层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国人表达感恩的重要方式,应该得到尊重。但是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一定要注意环境保护和预防火灾,也不要烧纸扎成的汽车、房屋、电器等等,祭奠先人,更不能铺张浪费,还应该重视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鼎三,字嵩铸.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人,原洛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洛阳长篇小说学会会长,洛阳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出版有官场小说《谁主沉浮》六卷、历史演义小说《洛阳 洛阳》,散文《春秋悲歌》《故园情思》,杂文集《王鼎三杂文选》,诗词集《王鼎三诗词选》等。
往期作品回顾
王鼎三丨瑞雪兆丰年王鼎三丨登泰山王鼎三丨春游龙门石窟诗人幸会喜空前丨贺王鼎三老师六十华诞王鼎三丨王鼎三诗选王鼎三丨花开时节动京城王鼎三丨我的老娘王鼎三丨寻访洛浦秋风王鼎三丨关于女人我有诗王鼎三丨读书·感慨·吟诗王鼎三丨父爱,在棍棒中体现王鼎三丨又是一年中秋节王鼎三丨我的老师王鼎三丨想起腊八粥王鼎三丨由野菜说起袁海英丨读王鼎三老师《由野菜说起》想到的王鼎三丨人生三阶段王鼎三丨永远的王老师王鼎三丨今生有约 相伴到老王鼎三丨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王鼎三丨年关王鼎三丨序高志强《洗砚集》王鼎三丨豫西人过年的那些习俗王鼎三丨走近民国元老张钫王鼎三丨武庭麟往事王鼎三丨中州大侠王天纵王鼎三丨家有勤俭妻王鼎三丨读书王鼎三丨结缘诗词王鼎三丨诗说2019年王鼎三丨蜗居在家的日子王鼎三丨故乡已经很遥远王鼎三丨清明随想王鼎三丨伊川有个申举人王鼎三丨伊川进士董元醇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