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刘冀瑗:温馨的厨房

温馨的厨房
——妈妈七周年祭
作者:刘冀瑗
记忆中,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是在厨房中度过的,厨房是我们一家最温馨的所在。
我家房子坐南朝北,是个连三的房子(即三室一厅),门前有个大操场,靠塘沿边种有各种果树,有枣树、梨树、李树、柑橘树,操场东北角毗邻一口大池塘。我家厨房在最西头,与爸妈的卧室毗邻,比卧室长出大约一米左右,在三分之二处用一堵墙隔开,分前后两间,后间用土砖砌了一个正方形的没有烟囱的小灶台,正对着的是一个土砖砌成的正方形鸡窝。小灶台只有当我们姐弟仨上中学住校后,爸妈两人在家时,才能发挥作用。前面的大厨房,是温暖所在,在厨房北面,是爸爸用土砖砌成的带烟囱的大灶台,大半圆形的灶台面,并列镶嵌着一大一小两个铁锅,两铁锅靠前方中间,镶嵌着一个小鼎,做饭炒菜时,小鼎注满水,饭菜熟了,小鼎的水也滚开了,夏天可以用滚烫的水涮洗油腻的碗筷,冬天可用滚烫的水洗脸烫脚。小鼎上方是下方分开上方合一的烟囱,直穿透屋顶。
我家厨房平日是妈妈一个人的舞台,到周末或节假日,上中学住校的我和弟弟、上大学的姐姐回家了,厨房立即成了一家人欢乐的所在,我们一家人围着做饭炒菜的妈妈,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了,欢声笑语伴着十分诱人的菜的香味,与飘出的袅袅的炊烟,已向外人泄露了这家的秘密——一定来“客人”了,妈妈请的“客人”就是我们姐弟三人和我们的爸爸。
在锅台上头都转晕的妈妈,锅铲碰着铁锅的沙沙声和着爽朗的笑声,奏出一首极动听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围在灶台边的我们,轮流帮妈妈往灶膛里添柴火。当炒熟的菜刚一盛出时,贪嘴的我们连筷子都来不及拿,直接用姆指与食指一夹,滚烫的菜已经到嘴,还没品尝到香味就已囫囵咽下。最恐怖的是炒花生米,刚刚盛出,两指一夹,扔进嘴里,烫得小嘴立马长出了水泡。如果是冬天,我们就把灶台当饭桌,围坐在温暖的灶台边,一边享受妈妈做的美味、一边继续聊着。妈妈讲村里发生的新鲜事;爸爸谈学校同事的新闻;姐弟仨争先恐后地喊出各自学校、班级的趣闻。最让我垂涎欲滴而至今无法忘怀的是炭火炉上的各种砂锅炖,如猪肉香菇炖大白菜、排骨炖大白萝卜、猪肉炖红薯丸子、香菇炖鸡等等。满厨房弥漫的肉香味,让我们无法逃避,直刺激我们的鼻子与味蕾,控制自己不咽唾沫实在是徒劳的。最令我们难忘也最令我们崩溃的是,爸爸偏偏在此时老逗我们:"我看你们仨人谁先咽唾沫了”三人就很认真地梗着脖子紧闭双唇强忍着不咽,爸妈看着这三个傻孩子,忍不住笑开了,我们仨也扑哧地笑开了,趁着爸妈的注意力分散时,我们偷偷而畅快地使劲地咽了几大口。
对妈妈记忆最深刻的,就在这温馨的厨房;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光,也在这温馨的厨房。这温馨的厨房和厨房里忙碌的妈妈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
2016年12月2日作者简介
刘冀瑗,女,硕士研究生,现居北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副研究员。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省部级期刊发表专业论文40多篇,近50余万字。爱好运动、阅读与写作,只愿做一个有趣的灵魂。在《今日头条》、《作家地带》、《首都文学》、《名人文学》、《原鄉書院》、《笺上兰香》、《兰苑文学》、《诗月亮》、《文学之舟》等网络平台发表散文、随笔、小说、诗歌100余篇(首)。《作家地带》签约作家。《宣纸上的菊永不凋零》获兰苑文学看图写诗赛三等奖。
原鄉書院总目录(点击可直接阅读)
名家专辑,在后台回复作家名字即可阅读
北乔|毕飞宇|残雪|臧棣|曹文轩|陈忠实|池莉|迟子建|格非|龚学敏|谷禾|海男|韩少功|霍俊明|吉狄马加|贾平凹|老舍|李洱|李敬泽|李娟|李佩甫|李少君|李一鸣|李元胜|梁平|林那北|刘庆邦|刘汀|刘醒龙|鲁敏|罗振亚|莫言|穆涛|南帆|欧阳江河|潘洗尘|邱华栋|三毛|沈从文|石一枫|史铁生|苏童|汤养宗|铁凝|汪曾祺|王安忆|王朔|王小波|吴义勤|西川|徐则臣|严歌苓|阎安|阎晶明|阎连科|杨建英|杨克|杨庆祥|弋舟|于坚|余华|张爱玲|张承志|张国领|张清华|张远伦|张执浩
波德莱尔|博尔赫斯|川端康成|村上春树|福克纳|海明威︱卡尔维诺|卡佛|卡夫卡|库切|夸西莫多|莱辛|里尔克|马尔克斯|门罗|奈保尔|欧·亨利|特朗斯特罗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