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暑期档,《戏台》和《南京照相馆》先后上映,结局却是《戏台》以明显劣势败给了《南京照相馆》。这样的结局完全让人感到意外,那么,《戏台》输得冤枉吗?接下来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这两部电影的亮点与不足之处。
题材选择的差异
开门见山说,题材的选择是两部电影成败的关键。《戏台》讲的是民国时期一个戏班的演出生活,在军阀压迫下展现戏班的荒诞经历,表面上轻松幽默;然而《南京照相馆》则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通过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反映那个时代的悲惨故事。这样的对比,不难发现观众对于历史题材的敬畏感以及情感共鸣,往往会让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南京照相馆》,这也许就是《戏台》早期步履维艰的缘故其中一个。
叙事手法的优劣
接下来要讲,我们要关注到叙事手法上。《戏台》虽然运用了夸张的喜剧风格来展现戏班的困境,笑料不断,却在深度上显得相对欠缺。一些情节处理如洪大帅硬要改戏结局,虽然荒诞有趣,但给人感觉似乎停留在了表面。而《南京照相馆》在叙事上则相对沉稳,情节紧凑,张力十足,让观众感受到战争残酷及人性光辉的强烈对比。如此鲜明的叙事风格,难怪很多观众会更愿意投入《南京照相馆》的情节中。
人物塑造的深度对比
最终,人物塑造也是影响观众喜好的重大影响。《戏台’里面的角色却偏向于符号化,像是军阀的蛮横和戏班班主的无奈,人物刻画上显得较为单薄,缺乏深度。然而,《南京照相馆’里面的人物则非常立体。比如,阿昌从一个胆小怕事的人物,通过故事的进步慢慢变得勇气,王广海也在良知与私利之间进行着艰难的抉择,这样的转变天然让观众更加感同身受。让人不禁想问:我们难道不更想看到诚实而复杂的人物吗?
划重点:难以冤屈的定局
聊了这么多,《戏台》输给《南京照相馆》并非冤屈,而是多方面影响共同导致的结局。从题材的选择、叙事手法的运用,到人物塑造的深度,都是构成一部杰出电影的重要影响。作为观众,我们希望在荧幕上看到更多丰富、饱满的故事与人物。因此,当我们在思索《戏台》输掉这个票房大战时,不妨想想未来的电影该怎样取长补短,走出一条更具深度与广度的创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