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测量学中,“平差”(Adjustment)是指对含有观测误差的测量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和优化的经过,目的是为了消除观测数据之间的矛盾(闭合差),求得待定几何量(如坐标、高程、边长、角度等)的最可靠值(平差值),并评定测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简单来说,就是给观测值“打补丁”(加上改正数),让它们变得“和谐”且“最优”。
为什么需要平差?
1. 观测必然存在误差: 任何测量都会受到仪器精度、操作人员、环境条件(温度、气压、折光等)以及目标本身的影响,导致观测值与其学说真值之间存在差异(误差)。
2. 多余观测产生矛盾: 为了检查错误和进步精度,测量中通常进行多于必要数量的观测。
必要观测: 唯一确定某个几何模型所需的最少观测数(例如,确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致,需要至少2个角或1条边和2个角等)。
多余观测: 超出必要观测数的观测(例如,测量了三角形的3个内角)。
3. 矛盾(闭合差)出现: 由于观测误差的存在,多余观测值之间或其构成的几何条件会产生矛盾(闭合差)。
经典例子: 测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A、∠B、∠C,学说上应满足∠A + ∠B + ∠C = 180°。但实际观测值之和很少等于180°,其差值(∠A + ∠B + ∠C
平差的目的
1. 消除矛盾: 通过对观测值施加改正数,使得加入改正数后的新观测值(即平差值)能够严格满足必要的几何条件(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2. 求最可靠值: 在消除矛盾的遵循一定的数学准则(最常用的是最小二乘准则),求得待定量(如点的坐标、边长、角度等)在统计意义上最可靠(最优估计值)的数值(平差值)。
3. 精度评定: 估算平差后得到的待定量的精度(如中误差、方差-协方差矩阵),了解结局的可靠程度。
4. 可靠性分析: 评估观测数据安宁差结局的可靠性,探测可能存在的粗差(错误)。
5. 优化配置: 为测量网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学说依据。
平差的核心
最常用的平差准则是最小二乘准则:在所有能满足几何条件的改正数组合中,选择一组使得所有观测值改正数的平方和达到最小(Σ[v2] = min)。这相当于在满足几何约束的前提下,使得对原始观测值的改动最小,从而得到最接近真值的估值(最优无偏估计)。
平差的基本步骤
1. 建立数学模型: 将观测值与待求量之间的几何/物理关系用数学方程表示出来(函数模型)。常见的模型有:
条件平差: 列出观测值之间必须满足的条件方程(如三角形内角和条件)。
间接平差(参数平差): 列出观测值与待求未知参数(如坐标)之间的观测方程。
2. 确定观测值的权: 根据观测值的精度(或可信度)为其分配权重。精度高的观测值权重大,对平差结局的影响也大。
3. 组成并解法方程:
条件平差: 根据条件方程和最小二乘准则,组成并解算法方程,求得联系数(Langrange乘数),进而求得改正数v。
间接平差: 根据观测方程和最小二乘准则,组成并解算法方程,直接求得未知参数的最或是值(平差值)X。
4. 计算平差值:
观测值平差值 L = L + v (原始观测值L + 改正数v)
未知参数平差值 X
5. 精度评定:
计算单位权中误差(衡量整体观测精度)。
计算未知参数的中误差(衡量平差后参数的精度)。
计算观测值平差值的中误差。
(可选)计算未知参数之间的协方差或相关系数。
6. 检核: 验证平差结局是否满足几何条件,以及精度评定是否合理。检查是否有粗差(可通过统计检验)。
平差是测量数据处理的核心环节。它利用数学(主要是最小二乘法)来处理含有误差的多余观测数据,解决不同观测之间因误差而产生的矛盾,从而获得测量元素(坐标、高程、角度、边长等)最合理的估计值(平差值),并科学地评定这些结局的精度和可靠性。没有平差,测量数据的矛盾无法消除,结局的可靠性和精度也无法客观评价。可以说,平差是现代精密测量的学说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