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大学生人物访谈背后的青春力量
大学生人物访谈是了解当代青年想法动态的重要窗口。最近,《人民日报》采访了10位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他们中有支教西部的志愿者、深耕实验室的科研者、扎根农田的农科学子,也有服务国际展会的外语达人。这些青年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
通过这次大学生人物访谈,我们不仅能听到鲜活的青春故事,更能感受到年轻一代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进步的炽热诚怀。他们是怎样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的?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勇往直前?
西部支教:用聪明点亮乡村未来
在大学生人物访谈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王诗龙分享了他在四川支教的经历。当有学弟学妹问他“支教能收获什么”时,他总是建议他们换个角度思索:“自己能做些什么?”这句话道出了当代青年的责任觉悟。
王诗龙发现,农村孩子对“少年宫”这样的概念只停留在课本里。于是,他主动联系北京师生为山区孩子开设素质课程,还成立了模拟政协社团,培养孩子们的调研能力。这种“不是等待机会,而是创新机会”的态度,正是大学生人物访谈中最动人的部分。
科研攻关:在实验室跑一场马拉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徐若航在访谈中坦言,选择物理专业是由于“看到芯片被卡脖子,心里憋着一股劲儿”。现在,他正致力于光电催化剂研究,希望通过基础科学突破助力新能源进步。
他的导师常说:“要把高质量技术握在自己手里。”这句话成了整个实验室的座右铭。徐若航形容科研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力。这种十年磨一剑的灵魂,在大学生人物访谈中屡见不鲜——厦门大学的罗元易研发火箭减振材料,浙江大学的王耀探索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应用,他们都在用青春攻克“卡脖子”难题。
扎根基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中国农业大学的李文杰把四年青春献给了大豆田。在山东济宁的科技小院,他年均驻站200多天,最终研发出大豆高产技术,让示范田连续三年亩产超600斤。他在访谈中说:“要让油瓶子装上中国油。”这句朴实的话语,展现着农科学子的担当。
同样接地气的还有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农淑仪。她在实习中发现,课堂上学到的外贸聪明真的能派上用场。从“等订单”到研究供应链,她的成长印证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成效。这些大学生人物访谈告诉我们:基层同样大有可为。
小编归纳一下:青春的选择,时代的答卷
这次大学生人物访谈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青年的灵魂图谱——他们有的在西部支教,有的在实验室攻坚,有的在田间地头耕耘,但都在用行动回答同一个难题:怎样让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这些大学生人物访谈中的主角们,正在用各自的方式践行这一期望。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青春的价格,不在于选择了什么道路,而在于是否把个人理想熔铸于民族进步的洪流之中。
看完这些大学生人物访谈,你是否也感受到了青春的热度?或许下一个闪耀的故事,就由你来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