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学生随笔】涓涓成流,生生不息

“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林语堂
一、黑白分明八卦图
在系统地学习儒道互补这个单元以前,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我脑海中全然是对立的,水火不相容的。正如《庄子》中所写,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而现今才知道,儒道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弥补的。
前日,语文老师拿一束插花作品来讲“儒道互补”,大家都颇为惊异,一束花中怎么会有这样两个看上去截然不同的思想呢?老师解释道,一束花中最突出的百合是为“君花”,零星的花草木叶都是“臣”和“佐”“使”;“臣”和“佐”“使”自然不能抢“君的位置”,因此百合也显得“鹤立鸡群”。——这正是儒家思想中的“正名”和“礼”。而鲜花必有绿叶陪衬,才显得生机盎然——这便是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了。仔细想来,确实意境无穷。
深刻地体会了儒道思想,才惊叹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千古智慧。诚如冷金成所写: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的文化,而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在我脑海里,儒道思想如一幅八卦图,看似黑白分明,然则可以互相融合、补充。
二、有为与无为
从孔子和老子最原始的儒道思想出发,我发现二者都可以简化成三步推导路径,从中便不难发现二者的相似之处。
从儒家说起,儒家思想重视“人道”,最根本最核心的便是一个“仁”字,与之相关联是“义”。《论语》中写到 “仁者,爱人”,也就是说真正爱人的人,是可以履行社会义务的人,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仁”是一切德性的总和,“仁者”的外在表现就是“义”。
如何修成这种“仁”“义”呢?儒家对应提出了行仁的方法,是为“忠恕之道”,简而言之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庸》之中也提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儒家修身的方式主要是自我约束,然后推己及人。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向上生长。
相似地,道家思想重视“天道”,天地万物的本源称之为“道”,它的表现形式就是事物变化的规律,即“常”。这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下衍生出来的根本思想是“物极必反”,如老子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其中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点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于是老子就产生了“不居功”的为人态度。
想要达到“不居功”,就需要做到“袭明”,即想得到一些东西,就要从它的反面开始;想要保存一些东西,就要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老子这样要求袭明:“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于是他要求人要谨慎、柔弱、谦虚且知足。如果说儒家要求人纵向发展,道家就要求人在横向上恰到好处。
相似的推导路径下,儒道的最后一步却形成了差别最大的处事态度,一个“有为”,一个“无为”。儒家希望人们“无所为而为”,即一个人该做的事是出于道德正确,而非道德强制之外的任何考虑。这就体现了其“知命”的观点,既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对外在成败无所萦怀,又要尽自己所能,尽自己应尽的义务。这样一来,就能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道家希望人们“无为而无不为”,即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作为严格限制在自然的范围之内,发挥人的本性,绝不矫揉造作,画蛇添足。它并不是要求人们无所事事,而是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理想状态,也是“含德之厚,比干赤子”的赤子状态。
我们可以惊人地发现,儒道最后交汇点达到快乐的生活状态。一个永不患得患失,尽力而为,所以永远快乐。一个保持本心,不占有就不失去,也达到身心愉悦。这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正如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精神境界,获取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仁者爱人
三、家国天下与道法自然
儒道互补的精神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身上也得以体现。豁达开朗如苏东坡,安闲自适如陶渊明,他们身上都兼备儒道互补的特点。苏轼曾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也是积极的儒家态度;还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看淡是非,也是自我排遣的道家态度。陶渊明有过“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有过“猛志逸四海”的豪情,亦把“进德修业,如彼稷契”作为生命的价值取向;最后却归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乐天安命。似乎大多仁人志士的一生都始于儒家归于道家。
对于我们来说,儒道互补最好的要求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少年时期正是人生作为的黄金时期,这时的修身以儒家的积极有为思想为主。我们努力的动力源于远方未见的风景和素未谋面的人,何尝不为之努力而走出去看一看这大千世界呢;也想在有限生命中创造无限价值的青云之志。但求修身求学的路上不免有困塞之时,这时候就不该有太多执念,而适合用道家思想来放松身心,不去求得尽善尽美,只要尽力而为、不争不抢,本该属于你的东西也不会失去。儒道互补,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以平静的心态和全身心的动力奔赴前路。然而有了一番作为而人到垂暮之时,就可以归于平淡,归于满足了。
儒道互补的思想运用于今天的治国理政也是有重大意义的。举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来说,我们今天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说蕴含着这种智慧。首先我们遵循“道”,遵循市场的运行规则,即发挥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求“有为”,就是政府要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缺漏。当下我们常说的建设“有为政府”也不是要求政府总揽一切事务,而是简政放权,发挥下设机构更大的积极性;也不是放任自由,而是适时“无为而无不为。可见,儒道互补的思想精髓恰到好处地运用,可以更好地治国理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和道家也有一些不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内容,所以我们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创造性地为我所用。
有无相生
四、生生不息
林语堂先生常言,“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如此看来确实意义非凡。儒道相斥而相生,各有偏重而互相弥补。善于将儒道互补运用在为人处世,能帮助我们成为有所作为的人,理想的、快乐的人。善于将儒道互补运用在治国理政,则能助力于中华民族的长久发展,可谓利在千秋。它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细致处涓涓成流,却永远澎湃,永远生生不息。
撰稿人:高二学部学生 冯羽遥
通讯员:孙双文
照片提供:赵娜
图文编辑:杨博雅
审核人:赵波 陆辛儿 广蕊
EN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