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陈若星/那天的晚霞如此美丽(跋)

壮美昭陵文化艺术平台
| 文学 |书画|摄影|朗诵|音乐|
|第 1667期|

那天的晚霞如此美丽(跋)
文/ 陈若星
(一)
贠恩凤老师是陕西地界上具有鼎鼎大名,几乎可以说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她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15年表彰的“时代楷模”,是久负盛誉的“人民歌唱家”;许多人,但凡谈到贠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听着贠老师的歌长大的!”或者是:“我是在贠老师歌声的陪伴下一路成长的!”我曾亲眼见到,也曾亲耳听到,这样说话的,有五零后、六零后的中老年人,也有七零后、八零后的中青年人;乍一看到这一现象,人们还颇有些不解,怎么这些年龄相差几十岁的人,都说贠老师的歌声,陪伴了他们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如此说来,贠老师不就是一棵陕西文艺界,乃至中国文艺界的长青大树了吗?

第一次见到贠老师真人,是在1982年。那年,我刚从西北大学毕业,在西安市妇联宣教部工作。国庆节前夕的一天下午,市妇联在小寨工人俱乐部举行全市妇女界庆祝国庆的联欢会,贠老师担纲联欢会压轴,最后一个节目女高音独唱。当天的联欢会气氛热烈,节目一个接一个,有时还会应观众的要求加演一两首,所以时间一直从午后延展到晚饭前后,但大家还是意犹未尽。后台的工作人员便拿来一些小零食,并用搪瓷杯子晾了几杯开水,让在后台等待的演员们垫补一下。记得一位西安音乐学院的女歌手,那天准备演唱罗天婵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她说自己在演唱之前,只能一小口一小口地抿一点儿水,不能吃任何东西;之后她的演出挺成功,女中音令人印象深刻。参加当天演出的最大的腕最大的咖是贠老师,但她不吃也不喝,就静静地坐在后台候场。当年小寨工人俱乐部的会议厅,主席台的侧后,便是所谓的后台,一小片点缀着青蓝色小斑点的水磨石地面,一座汉白玉的拱形门通向外面林木葱郁的院子。依傍着拱门的,是一丛绿色扶疏的凤尾竹,贠老师一直在凤尾竹旁默默地坐着,优雅、娴静、低调。
虽然是第一次见到贠老师,但我却没有一点儿陌生感。我想起了小时候度过的许多个星期天。那时,每周只有星期天这一个休息日。每逢星期天,上午照例是做作业看书;下午的时间,便会被家务活填满。我喜欢做家务,或者擦桌子扫地,或者洗床单洗衣服,或者择菜擀面条……反正不管做什么,我都会把收音机开着;往往,收音机里,会传出贠老师教小朋友们唱歌的声音。贠老师的声音,清脆、明亮,没有一丝杂质,十分动听。一边听着贠老师悦耳的歌声,一边嗅着风吹过来晾衣绳上飘起的肥皂与清水的气息,或是灶间蔬菜与面粉的气息,心中就会变得开心起来。
从那以后,每逢西安市妇联有重大活动,凡是需要营造出红火、热闹、喜庆场面的,凡是需要载歌载舞的时候,凡是需要鼓动妇女群众的激情、热情,和士气时,我都会与肖萍大姐一起,去邀请贠老师出场。我们会骑着自行车来到省广播歌唱团的楼下,冲着楼上喊几声:“贠老师!贠老师!”不一会儿,贠老师下来后,我们就一起站着说话,商量具体事情。那时贠老师四十岁出头,长得娇小、白晳;她非常平易近人,说话轻声细语,温柔谦和,没有一点儿架子,我们大家都很喜欢她。
贠老师演出时,总是有一位永远不拆伴的搭档,为她担纲手风琴伴奏,两人同出同进,比翼齐飞;那就是贠老师的丈夫,孙韶老师。孙韶老师的形象十分英俊,眉目清秀,同时又非常帅气,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颜值极高;用古代的话来讲,就是有着潘安之貌。这样一位英俊帅气的人,还有着一副极好的心肠;为人处事善良之极,设身处地,与人为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贠恩凤老师和孙韶老师,这样一对艺坛伉俪,因其众口皆碑的德行、善懿,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了西安这座城市的都市记忆,成为三秦大地上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他们曾经相携相扶,来到伸不直腰的煤矿井下,跪着为矿工们演唱;他们曾经在布满淤泥的城河疏浚工地上,穿着沉重的长筒靴为战士们加油;在危险的东海前线前沿阵地,在大雪纷飞的国境线上;在众生阖家欢聚的大年除夕,在万家灯火闪亮的八月中秋,他们奔忙着、演唱着,把党和国家的温暖,送到每一个艰苦的地方。
那些年里,在我人生艰难的时刻中,曾经多次感受过贠老师和孙老师所给予的温暖。他们在给予别人温暖时,永远都是毫无保留、毫不吝惜的,“平生不解藏人善”。时至今日,每当回忆起那些个难忘的瞬间,我都会泪流满面,沉浸在深深的感动之中。

后来,与贠老师与孙老师交往多了,会常听他们回忆起往事。贠老师常常讲起当年她见到周恩来总理的情景;孙老师则详尽地讲述过《蓝花花》凄美动人的故事,以及这部艺术作品诞生的前前后后。最不能忘怀的,是孙老师多次讲过的王炳南先辈的生平;至今,我还能感受到当年听到时的震撼。出生于1908年的王炳南,是陕西省乾县阳洪乡好畤村人。他长期从事统战工作和外交工作,忠实地执行中共的方针政策,参与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战时期,王炳南遵照周恩来“广交朋友,深交朋友”的指示,开展外交活动,接触外国人,以冲破国民党一党办外交的局面,争取同盟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和支持。重庆谈判期间,他又担任毛泽东的秘书,跟随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广泛会见各界人士。在国共两党之间、在中美两国之间,王炳南穿梭往返,是一位颇富传奇色彩的外交家。尤其是听到王老与隐蔽战线上的女杰关露之间,那让人唏嘘不已的爱情绝唱,又目睹了王老潇洒帅气、英气逼人的历史照片后,我的思绪,仿佛被孙老师带入到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之中,在时光的河流中回溯,荡气回肠。
(二)
前面说到,贠恩凤老师,是艺坛上的一棵长青大树。这是因为,贠老师永远怀着一颗将自己的艺术才华奉献于祖国、奉献于党、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民的初心,她的艺术生命长青;另外一个谜底,在此揭晓:因为贠老师在11岁时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开启了自己的演唱生涯,所以她的艺术生命才极长;才能够陪伴着许许多多的人成长。
作为西安这座城市的都市记忆,有关贠老师自参加革命工作、开启艺术生涯之帷的资料,尤其是图片资料,也成为珍贵的收藏。当我的笔触延展到这里时,我便必须提及另外一位女杰:三秦优秀文化女性、全国先进女职工工作者、陕西省妇女摄影协会创会主席、西安市女性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名摄影家楊继军老师。几十年来,在陕西省妇联的各种大型活动现场,大家都不会错过一张熟悉的面孔和一个忙碌的身影。这张面孔,白皙端庄;这个身影,干练挺拔。你随时举目,总会看见她,端着一部照相机,马不停蹄地拍摄。她给予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浑身上下、从里到外,都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散发着一种浓郁且透彻的飒爽英姿的味道,一种军人的气质。记得第一次见到楊继军老师,是在大约二十年前,一次陕西省妇联的“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中,望见楊老师奔跑不停、拍摄不停的身姿,毛泽东主席的那首诗词便浮现在心头:“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我的感觉是没有错的。后来慢慢同继军老师熟悉起来,知道她,从小就有当兵的志向,上初中时给国防部写信请求当兵。报考无线电工业学校,毕业后成为职业军人多年;而且还出身于军人世家,父亲也是一军人。人民军队的大熔炉、大学校,不但给予了继军老师优秀的品质,比如说爱憎分明,立场坚定,热衷公益,热忱善良;比如说雷厉风行,重承诺,行必果;比如说燃烧着生命,奉献于社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因此,继军老师,也成为了陕西妇女界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个瑰丽的传奇。多年来,继军老师一直悉心地关爱与照顾着她的老师、百岁抗战女兵郑唐老人。抗日战争时期,郑唐老人和她的丈夫陕北红军刘克东曾在甘泗淇上将与李贞少将的麾下工作;1936年12月12日,楊虎城张学良举义捉蒋,西安城兵变后在杨虎城部队做地下工作的刘克东,用秘密架设的电台,向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发送了第一封十万火急的电报,时年刘克东刚满十八岁。继军老师爱戴郑唐老人,她曾多方设法,千方百计,满足了郑唐老人与红军战友相见团聚的愿望。每年都组织女摄影人带着郑唐老人游园赏春。还编辑出版了纪录郑唐、刘克东两位老人生平的大型画册《革命伴侣》,满满的情怀与回忆,感动了许多人。继军老师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关心关注事实孤儿和贫困女学生,先后帮扶资助了陕北、关中、陕南4名贫困女学生,从初中到大学毕业。节假日时,接女孩到家中,与自己的女儿住在一起;带孩子们一起去旅游景点,参观名胜古迹,增长见识。如今,这些孩子已成家立业,奋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每当说起这个话题,继军老师便特别欣慰。说帮扶过的这些女孩子不仅让自己做了奶奶,还当上了太奶奶。谈起陕西妇女界的共和国英模,没有继军老师不认识的,这些英模人物,都是继军老师的好朋友,许多人都对她存着一份感恩之心。因为她们工作中的剪影、表彰大会上的身姿,几乎都是出于继军老师的摄影镜头之下。多年来,每次妇联大型活动的现场,继军老师都是最忙的那一个。多年来,省妇联大型活动开展场地,都会有生动直观的图片展示,与活动内容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而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览,都是出自于继军老师,以及她所率领的团队。从策划,到搜集资料,到安排布展,无不精心设计,认真挑选,最后华彩亮相,在陕西各界妇女群众的心中,留下了永远不会磨灭的记忆。
(三)
话说至此,读者一定就明白我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了。关于贠恩凤老师的图片资料的占有与掌握,在西安这座城市,莫过于楊继军老师。无论资料的全面,资料的涵盖面之广、领域之宽,非继军老师莫属。
2019年夏末,在百岁抗战女兵郑唐老人的大型画册付梓后,我们一起在郑老家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庆祝仪式。那是一场淋漓夏雨的午后,在郑唐老人兴庆干休所的独栋老房客厅中,后来又延展至庭院里的葡萄架下和绿萝丛旁。继军老师带去了糖炒香栗和炒花生;我带去了特仑苏纯牛奶和娃哈哈八宝粥,其他客人分别带了剪纸、瓷瓶、鲜花、花馍……郑唐老人的身边人为大家准备了新鲜的水果和茶水。在那次聚会中,我得知,继军老师和几个朋友已经开始着手编辑关于贠恩凤老师的画传,而且资料的初筛已基本完成。心中暗暗地惊叹她丰沛的精力与旺盛的激情。听继军老师给我讲过她参加上世纪七十年代阅兵集训的故事;虽然那次阅兵因为政治事件而终未举行,但极度严苛的阅兵训练,却给了继军老师一生中取之不竭的不断的力量的萌生。我们还知道,她有一位青年时期的女战友,历经四十余年,一直在不间断地寻找她,为的是向她道一声谢;因为在四十年前这位战友最困难的时候,是她的探望、照料与安抚,帮助这位战友渡过了难关。所以继军老师这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热情,在她的生命中,是一以贯之的。画传以飞快的速度编辑完成,便开始等待要我写的后记。

在疫情和后疫情时期,我的工作节奏和创作方向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疫情时,我在做社区志愿者;后疫情时,我急着创作战疫小说三部曲。要回归之前的写作路径,尚需假以时日,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所以间或见到继军老师,我都有些愧愧于心,一直告诉自己要快快调整过来。12月12日,是我一位至亲的生日,一早起来,就沉浸在忙碌且喜悦的氛围之中。偶然间,得知12月12日,亦是继军老师的生日;而她一如既往,要前往西安市建国路的西安事变纪念馆;正如她一如既往,每到每年10月22日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日,必要前往各地不同的红军长征纪念地一样。浓郁的红色基因、家国情怀,已经深深地融入在了她的血液之中。此时此刻,我想起了那一天。那天,继军老师把完成的画册书稿郑重地交付于我,嘱我写篇后记。当时,我俩站在一处可以眺望到青灰色的永宁门,以及掩映于绿树浓荫之中的明城墙的楼层平台上。脚下,人流熙攘,车水马龙;远方,耸峙的楼群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我们一起在平台的扶梯边合了影。后来,继军老师把合影用微信发给我,合影的背景,是美轮美奂的晚霞。那天的晚霞,甚至美得火爆了古城市民们的朋友圈。我想,我会记住那个日子的;因为,那天的晚霞,是如此美丽。
作者简介

陈若星,作家、翻译家。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原文化艺术报总编辑。现任西安市女性文化研究会会长,十一届陕西省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西安市、陕西省、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获得者。曾获中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中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最美陕西”征文大赛一等奖、“丝绸之路”征文大赛一等奖、西北文学奖等。写作并出版有:《夏花秋叶》(上下卷)《怀念昨夜迷蒙的街灯》《好家风》《麦香中,我走过平原》等文学作品。译著《女性职业家庭》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被赠送给与会者;散文故事集《好家风》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农家书屋推荐目录;大量关于妇女儿童问题的论文、调查报告分别在《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女友》《家庭》《婚姻与家庭》等报刊发表。
编辑||赵晓萍审稿||张克俭
长按关注壮美昭陵平台
点击下面蓝字“阅读原文”平台作品一览无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