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医师节,令我感动的十二个暖医故事

医师节,令我感动的12个暖医故事
翟慎晔
在中国第二个“医师节”来临之际,淄博市中心医院在西院区门诊大厅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医学人文朗读分享会——温暖生命的光芒。
一个个惊心动魄而又感人至深的暖医故事,直抵心底……
原来,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那么多撼动人心的瞬间;原来,我们很多微不足道的举措,其实都在感动着感动;原来,做一个有温度的医者,不只是温暖着别人,也温暖着我们自己!
《永远的“梁祝”》《百岁老人的约定》《你是这样的人》《生命奇迹》《最美丽的“妈妈”》《高原日记》均是发生在我院医护人员工作中的真实故事。《忠诚》《援坦52年纪念》,让我们记住了一代又一代中心医院人,“救死扶伤,不辞艰辛,竭尽全力消除人类之病痛”的医生誓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淄博市中心医院人,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忠诚”——忠诚于事业,忠诚于职责,忠诚于脚下的这片土地……
本篇整理了12个发生在我们医院的暖医故事,分享于大家,希望能带给你一份感动!
故事一:《永远的“梁祝”》节选
《永远的“梁祝”》,是腹腔镜外科刘志民主任从医生涯中的一段亲身经历。十年前,一位被刘志民主任称之为刘阿姨的72岁老人,在生命弥留之际,握住他的手说:“刘大夫,谢谢您!谢谢大家!没有您们,我活不到今天。我也是个医生,一辈子把那么多的孩子,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我不怕死。我老伴是个老兵,他也在咱中心医院住院,我走的时候,就让他来送送我”。第二天,当病人的老伴颤巍巍地来到病房时,刘阿姨的呼吸已经停止,心率仅有20次/分钟。让医护人员没有想到的是,刘阿姨老伴随身带来了一台录音机。只见他一只手紧攥住病人的手,另一只手颤抖着将录音机的放音键按下,一曲悠扬委婉的“化蝶”,从录音机里飘了出来……奇迹发生了,心电监护仪上的心率指示明显加快,20,30,40……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病人的心率在逐渐上升……望着监护仪上闪动的数字,泪水模糊了刘志民主任的双眼。病人的儿子哭了,同病房的病人哭了,在场的医生护士哭了,走廊里来探视的人都哭了……病房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所有人紧紧盯着监护仪上的数字,生怕它会一下子消失。73次/分钟,这个数字顽强地持续了3秒钟,极不情愿,极不情愿地渐渐减弱下去……时间永远定格在了2004年11月4日上午11点,定格在了那个落叶纷飞的初冬。曾经把近千个孩子迎接到这个世界上的刘阿姨走了!她留下了“梁祝”那永远青春美好的旋律,留下了一位医生对待生命的优雅从容。
故事二:《百岁老人的约定》节选
2019年5月14日,一位出生于1919年5月的世纪老人,因“左股骨粗隆间骨折”被紧急送到了淄博市中心医院骨科。这一天,离老人家的生日还有整整10天。
原来,家住邹平县的王云芳老太太,当天下午在喂鸡时不慎摔了一跤,当时就疼得爬不起来。家人立马把她送到邹平县医院,值班大夫告诉老人的儿孙“髋部骨折”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被称为老年人的致命杀手,建议他们转院。老人家这才连夜被转来到创伤骨科张峰主任和他的同事们手上。为确保手术成功,张峰主任和医疗小组细致分析老人的综合条件,决定为老人实施“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当张峰主任准备走出病房时,刚刚醒过来的老人忽然叫住了他“大夫,我听人家说,人老了妖魔鬼怪就来捣乱,不让你活到100岁,只有天兵天将才能降得住他们!”听了老人家的话,平日风趣幽默的张峰主任,神情一下子凝重起来:“放心吧老人家,咱中心医院的医生护士就是降妖伏魔的天兵天将。我保证,让你吃上100岁的生日蛋糕!”
由于老人家年高体弱,再加上手术创伤,老人出现了严重心衰症状。侯艳丽护士长和她的护理团队针对老人的情况下,制定了一套细致的护理方案。经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老人顺利地度过了心衰关。
5月25日一大早,老人双喜临门,不但创面拆线,又逢100岁生日。老人与救治她的医护人员约定,等她101岁生日时,专门来请大伙到她家里去,去喝她的生日酒。
故事三:《你是这样的人》
对病人来说,一位好医生就是一盏灯,一位好医生就是一条通往健康的路。
胡岩生主任,淄博市中心医院北院区耳鼻喉科退休专家。从医40年,从没休过一次完整的节假日,单单是为了抢救气管异物的患者,他已连续多年没有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了。
在病人眼里,胡岩生主任就像是一位久已熟悉的老大哥,他温暖的微笑,让住院数日的患者,一下子就改变了对医生的印象。
“原来,您是这样的人,也会为了病人的遭遇而红了眼圈……”
有一次,在他查房时,有一位70多岁的老病人问他:“胡主任,您多大岁数了?”他如实相告。没想到,患者高兴地说:“我如果再活10年,还能找到您!”
胡岩生主任说:“只要大家需要,我就在这里守候!”
故事四:《生命奇迹》节选
2019年5月26日晚7点,出现在急诊科值班医生面前的是一副惨烈的画面:在一群浑身黝黑的农民工的簇拥下,一位浑身糊满血液的中年汉子歪在病床上,一根小拇指粗,两米多长的螺纹钢筋贯穿了他的右胸部。此刻,锋利如剑的钢筋正随着伤员痛苦地抽搐而可怕地颤动着,这种只有在远古时期冷兵器时代才能见到的罕见伤情,把急诊科的医生们也给惊呆了。
“伤的这么重!”
绿色通道,影像检查,紧急会诊,多学科合作。会诊讨论结果:保住生命,取出钢筋。20点30分,伤员被安全送上手术台,因为全身多处骨折,患者只能侧卧,麻醉医师单膝跪在地上给双腔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
21点手术正式开始,在清除掉大量积血后探查发现,钢筋穿破右腋窝和部分胸大肌,进入胸腔后连续击穿肋骨、肋间肌、右上肺叶,紧贴着胸椎穿出来,最凶险的是它被右肺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夹在中间,任何偏移都会瞬间致命。面对这异物伤及范围之广和停留体内时间之长的罕见伤情,主刀赵凯医生、王黎明主任和现场所有医生立即交换意见,最终的方案落在了“原路返回”上。把钢筋尖角磨钝,涂上石蜡,在胸腔镜下一毫米一毫米地由原伤道退出来。
手术室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紧紧盯住屏幕上主刀医生手中那根几乎看不出移动的钢筋。被消防钳剪短后,剩余不足半米长的钢筋,竟然足足抽了15分钟。“15分钟”对现场的所有人来说,也许是这一生中最漫长的一段时光。23点45分,钢筋完全脱离伤员身体。手术整整持续了5个小时。5月27日零点50分,伤员被推下手术台,这位已经摸到了“鬼门关”的中年汉子,硬是被我院多学科协作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故事五:《最美丽的“妈妈”》节选
在儿科付海波大夫的写字台上,摆放着一只水晶相框。这是她从医20多年来,收到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照片里漂亮可爱的两位双胞胎姐妹,是她和她的战友们从死神的怀抱中夺回来的。时间回到2012年5月的一个深夜,一位患有孕期综合征危重产妇产下只有8个月大的双胞胎姐妹。由于先天不足,小姐妹每人体重只有一公斤多点,瘦弱的像两个可怜的小猫。她们甚至还没睁眼看一眼自己的妈妈,就被从手术室抱到儿科监护室。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24小时全天候守护。因是早产,任何的一点风吹草动,对她们来说都是电闪雷鸣,都足以夺走她们俩那弱不禁风的生命。一天、两天、三天……一周过去了。尽管付海波医生和战友们想尽了办法,熬红了眼睛,但孩子依旧不见起色。与此同时,俩姐妹的妈妈,在不远处的重症监护室抢救。妈妈的情况,同样是命悬一线。望着温箱里轻的像两片树叶的俩姐妹,医护人员忍不住红了眼圈,她们多么期盼出现奇迹,救活这至今还没见上一面的母女三人哪!可是,一周过去,俩姐妹依旧不能自主呼吸。两周过去,妹妹仍然不能进食,小肚子涨得像一面硬邦邦的小鼓。妹妹的情况是死亡率极高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怎么办?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付海波和他的战友们眼前。这时,儿科主任马立吉恳切地叮嘱她们说:“不能放弃!孩子的母亲即便保住了生命,以后再怀孕生育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孩子是她们全家的希望!”她们的努力感动了上苍,奇迹出现了。姐妹俩自主呼吸恢复,妹妹的肚子也不胀了,能喝奶了……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守护,俩姐妹和她们的妈妈康复了,出院了,一家人团聚了!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的早晨,俩姐妹的妈妈给付海波大夫送来了一张照片,上学一年级的俩姐妹,灿烂地站在学校门前。照片背面,是两行稚拙但工整的小字:妈妈只能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是您和叔叔阿姨们把我们留在了这个世界上。阿姨,您是我们最美丽的妈妈!
暖医故事六:《高原日记》
一组来自援藏医疗队员的《高原日记》,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尽管这组日记,是他们的工作手记,但字里行间却溢满了对亲人、对患者、对医院、对西藏人民的炽热情怀。
阅读他们几近私语化的文字,知道了他们到昂仁县医院后,开展的第一列手术,进行的第一次培训;知道了昂仁县医院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变化……
西藏,一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我曾两次去过西藏,知道那的境况。正如吴建林医生在日记中写的:“这里是与天最近的地方,这里充满了神秘与传奇,这里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来这里,最触动我的是质朴的藏族同胞那纯净的眼神。”——摘自吴建林《高原日记》“当我第一次踏入这边的手术室,看到那简陋的基础设施、陈旧的医疗设备、操作不够规范的医护人员及躺在手术台上渴望生命的患者,我就发誓: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藏族同胞做点事。脚踏着这个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心也会被那份圣洁所感悟。哪怕经历了痛苦的高原反应,西藏在我心目中永远是美丽的。我将传承“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坚持“科学援藏、真情援藏、奉献援藏”,用自己的忘我付出实践一位医者的誓言,在边疆的山水之间留下一位淄博医生带着温度的脚印,为藏族同胞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自张玉柱《高原日记》“两年前,因参加市卫健委组织的儿童先心病筛查活动来到昂仁,初到西藏,不仅看到了美丽的湖泊,巍峨的雪山,也看到了落后的医疗条件。这里的医疗水平与内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很多患病儿童得不到及时救治。
这些孩子一直是我心头的牵挂,所以两年后,我义无反顾地再次踏上了昂仁这片土地。”
——摘自贾志义《高原日记》
“宝贝,妈妈不在家,你俩的作业做完后可要认真检查,爸爸有时候会加班很晚回来,他只能给你们签字。等到你们上二年级,妈妈就回来了。孩子,妈妈和你们一起加油!”
——摘自赵西红《高原日记》离开拉萨西行的路上,看到的雅鲁藏布江边那高耸的电力和通讯铁塔,还有那一支支筑路队伍,还有塑料大棚边手把手教藏族同胞种菜的农艺师,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援藏人。忽然就想起了一句话:你不是天生拥有平安幸福,你只是生在平安幸福的中国。世上也没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摘自曹京梅《高原日记》

令我感动的六个瞬间
感动一:30年前,还在淄矿医院工作的刘玉发主任,曾救治过一位“肾病综合征”的患者,一位来自淄川偏远山区的农民。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患者被送进医院时,病情已经很重了。经过积极救治,27岁的患者,病情有了转机,后来竟然奇迹般康复了。病愈后,小伙子回村承包了一片果园,娶了媳妇,生了儿子,过上了好日子。于是,他便带上自家的农副产品,回医院探望救治他的恩人们。可到了医院一问,他的救命恩人早在几年前就调走了。没想到,时隔30年,患者竟然一路打探着找到了急诊科,找到了刘玉发主任。一见面,病人噗通一声跪下:“恩人,我找了您30年,30年呢!”30年,只为看一眼当年的救命恩人。听到这个故事,瞬间感动。
感动二:夏拥军主任,是北院区耳鼻喉科的一位退休老专家。面对肿瘤脱落堵塞气管引起窒息的患者,他毫不犹豫地摘下口罩,口对口为病人做人工呼吸……病人转危为安,他却把感染的风险留给了自己。
感动三:重症医学科张汝敏主任,为抢救一位心脏搭桥患者,连续守护在重症监护室72小时。病房门口那两把塑料小椅,是她小憩的木床。同事手机偷拍下的这张照片,不知感动过多少人。
感动四:毕朝晖,心血管CCU主任,每当遇上重病人抢救,他都住在科里连续几天回不了家。有一次,父母想他了,就来病房看他,刚好赶上一位急性心梗病人在抢救。两位老人透过门缝远远地看了一眼儿子忙绿的身影,便悄悄地离开了,还嘱咐科里人不要告诉他们的儿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感动五:肝胆外科医生沈超,ICU护士陶丽丽,俩人是医护夫妻。由于白班夜班的倒,他俩时常交叉不到一个点上。他下夜班,她上夜班;她休息时,他上班;她上班时,他休息,即便俩人都上白班,肝胆外的连台手术,ICU的特殊岗位,俩人也是难得见一面。有时,还不等打完手术间隙那个宝贵的电话,下一台手术又该上台了。
感动六:在淄博市中心医院,熟悉王新美主任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工作狂。一年365天里,显微镜是她的神奇,病毒、细菌、癌细胞,统统都逃不过她的法眼。四季更换,柴米油盐都与她无关,她的时间只属于病人。她是一天24小时,随时都会被召唤回医院的“永远的值班医生”。
“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是林巧稚大夫说的,也是病理科主任王新美的信条戒律。
医学人文经典朗读:
朗读者:王士富主任
朗读者:王新美主任
朗读者:赵云鹤主任
医学人文经典:你的名字是医生
朗读者:聂清生主任
医学人文朗读分享会掠影

一台晚会的成功举办,凝聚着太多太多人的辛勤与付出。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策划编排这么一台高大上的医学人文朗诵会,编导、制作、舞台及全体演职人员,所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忘不了“利奇马”来袭时,顶风冒雨在路上;忘不了午夜加班,与点滴公司的年轻人一道吃小串;忘不了演出前的一遍遍彩排。
一个多月来,参与其中,也感动其中……

往期选读
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藏行漫记一‖怀想路上的美好
藏行漫记二‖转角,遇见下一站美好
藏行漫记三‖遇见,在必经的路口
藏行漫记四‖走近雅江大峡谷 远望南迦巴瓦峰
藏行漫记五‖走近珠峰大本营,仰望世界第一峰
西行漫记六‖世间所有相遇 都是久别重逢
西行漫记七‖走进丹巴甲居藏寨
西行漫记八‖行走世界屋脊中心拉萨
西行漫记九‖归途拾零
西行漫记十‖归途如虹
采访手记:故事背后的感
真正的人生,从五十岁开始
走进军工小镇,捡拾时光带不走的故事
亲历改革开放40年:往事如昨不如烟
维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