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徐子越:一本《三国》谈历史 | 宁古塔作家网

一本《三国》谈历史
作者 /徐子越
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英雄将相,叱咤风云,谱写了属于一个时代的绝响。从两汉的繁荣到群雄并起,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三国时代的几十年春秋,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更是一个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中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它以三国时期的征战为背景,书写了一部血与泪的兴衰史。它语言凝练,结构完整,仅仅三两句话,便能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一个活生生的人。它用巧妙的写法,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我们从中感悟到的,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和封建的尘埃,还有更多深层次的东西需要我们进一步探寻。现在让我们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集体,以集体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再以文化说人性。跟随着我的脚步,一同踏入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国”是指190—280年间九十年的历史,而学术意义上的三国,只有220—280六十年。纵观任何资料,都没有从学术意义上谈三国的。因为220年曹魏建国之时,曹操,关羽,张飞,周瑜等人物都已经逝世。则青梅煮酒,五关六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故事都讲不成了。所以我们所分析的,不仅仅是魏蜀吴三国的政治斗争,我们也要分析这三大势力在军阀混战中发展壮大的过程。这才是从真正的历史角度在分析问题。在这九十年间,是一个混乱的世道,也就是“乱世”。然而乱世出英雄,诸葛亮的羽扇纶巾,关羽的义薄云天,周瑜的英武潇洒……当英雄交锋时,就会出现戏剧性的场面。而三国的历史,也因为其独有的戏剧性而被历朝历代传颂。三国题材的艺术作品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应该是首屈一指,而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文学作品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三国演义中的部分情节,是由作者想象,虚构而成的,半虚半实,半真半假,为这段原本就波澜起伏的历史平添了几分趣味。如果说在三国中挑几个人物来进行剖析的话,没有谁比荀彧和贾诩更为典型的了。在小说中,他俩不过是小人物,但在历史的角度上,荀彧是三国时代的牺牲品,贾诩则是三国时代大部分中庸的人的缩影。荀彧,名门士族出身,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荀彧少时被评价为“王佐才也”,曹操称他为“吾之子房也”,我们可以看出,荀彧有很高的才学和能力。在曹操近二十年的征战中,荀彧所担任的不仅仅是军师的职务,他为曹操提出了“驱虎吞狼”的政治路线,相当于规划了一张一统天下的蓝图。荀彧久居尚书令一职,所负责的就是“居中持重”。通俗地讲,曹操出去征战四方,兵甲,粮草,补给得有人管,况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的最大作用是监管皇帝,防止阴谋的酝酿。那么就是这样一个为曹氏竭尽忠肠的人,又怎么会成为牺牲品呢?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荀彧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这就直接导致了政治立场的不同。曹操的目标是一统天下,自己当皇帝。但荀彧的目标是借助曹操复兴汉室,让汉朝血脉传下去。这就衍生出了一个不可化解的,政治立场上的尖锐矛盾。当三国鼎立的大势已定,曹操准备封魏国公建立诸侯国时,荀彧是反对的,《三国志?荀彧传》记载说,荀彧当时认为“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于是曹操就“心不能平”了。曹操一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命令荀彧去军队中劳军,实质上就是剥夺了他在中央的话语权。刚到军营没几天,荀彧就神秘的死了,享年五十岁。有关荀彧的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是两个不同的说法。《三国演义》中写的是曹操送了他一个空饭盒,荀彧就服毒自杀了,而《三国志》中写“以忧薨”,就是过度忧愁致死。我们先不讨论他究竟怎么死,但有一点可以确认,他的死因就在于他反对曹操封公建国。那么问题又出现了,这样一个以汉室的复兴为目标的人,怎么会投奔所谓的“国贼”曹操,最后落得惨死的下场呢?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诸侯并起,豪杰自立。董卓袁绍视皇帝为空气,吕布孙策等只顾兼并扩张,甚至袁术拿着玉玺自己当起了皇帝。唯有曹操在硝烟中穿行,寻找并迎奉皇帝。在荀彧看来,这样的人,才是他应该帮助的人。但当荀彧看清了曹操的真实面孔之后,他的选择也只有痛苦的死了。他无法前进,却又不甘后退。在这苍茫的乱世,荀彧这样“折节下士,坐不累席”的君子也注定昆山玉碎。从狭义上来说,荀彧代表的是忠于汉室的人,从广义上来说,荀彧所代表的是一批理想与现实相悖,把道德当作政治,孤单地在时代的夹缝里挣扎的人。我们敬佩他的品质,却不赞同他的做法。分裂时期的历史是扭曲的,是黑暗的,是缺少法制的,文人谋士因为不迎合统治者被杀的例子不计其数,兔死狗烹的史实代代皆有。他们或许有着治国兴邦的理想,也有着盛世繁华的展望,但时代的夹缝中只有残忍和杀戮,终究会碾碎这些正人君子。这里的“正人君子”,就是指旧朝代的亡国臣,他们有着顽固而愚昧的忠君思想,总是梦想着复辟昔日的皇权,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奴化教育,它让多少的人才在惋惜声中湮灭。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的,这种溯流而上的做法,不被历史所允许。那让我们一起思考这所体现的人性。我认为荀彧的人生体现了“坚守”,荀彧坚守的,是自己的梦想,是国家的复兴,是天下的和平。但是所坚守的,就一定是对的么?当“坚守”化作“固执”时,我们所追求的一切都变质了。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要坚守底线,坚守信仰,坚守梦想,时刻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同时也要跟随时代的潮流,顺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地,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底线,信仰与梦想。调整,并不代表随波逐流,它应是一种崭新的,吸收新事物的处事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踏浪前行,才能在红尘中不迷失自我。关于荀彧的一生,可能很多人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辛酸。但是关于贾诩的一生,我相信大家会有一个截然不同的看法。贾诩,西凉人,《三国志?贾诩传》记载他少时就是张良,陈平一样的人物。贾诩字文和,但作家周泽雄先生认为他的“历史功绩”在于“乱武”。贾诩最初随董卓进京,董卓死后,李傕郭汜想逃回西凉,但贾诩认为应该率军杀回都城,以保全身家性命。于是乎,就有了长安城里“李傕劫天子,郭汜禁百官”的混乱之状,贾诩似乎也认为自己罪孽太深,没有接受封赏就离开了。而后投奔张绣,也有奇策妙语,宛城一战以弱胜强,曹操损兵折将,死了儿子和保镖不说,还差点把自己搭进去。在当时的形势下,张绣是小势力,而曹操和袁绍即将开战。在贾诩的自作主张下,张绣的军队投奔了曹操。因为他深深地知道,曹操需要一个机会来营造爱惜贤士的美名,也需要张绣那为数不多的士兵。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上,贾诩的做法的确很有前瞻性,在一强一弱的对决中选择支持弱势的一方,这需要高明的政治眼光和巨大的勇气。后来在平定凉州的战役中,贾诩的反间计使敌军自相迫害,不战而克。解决了曹操的心腹大患。当曹操询问他关于立太子的问题时,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父子啊。”袁绍,刘表二人皆因为没有立长子为继承人,直接导致了死后内政的混乱,先后被吞并。曹操也明白他的意思,心中便决定立曹丕为太子了。贾诩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又没有得罪任何一方势力从而保全了自身。贾诩晚年时认为自己不是曹操的近臣,所以闭门自守,朝廷中没有私交甚好的,甚至不允许子孙和名门联姻。这些手段成功地在那个“有罪诛九族”的年代保全了自己。不愧易中天先生评价贾诩为“三国史上最聪明的人”。《三国志》中也评价他为“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算无遗策,经达权变。”那些帮助曹操打天下的功臣们,许攸被杀了,荀彧神秘死亡了,崔琰狱中上吊了……只有贾诩活下来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最重要的就是活命,能活下来,就是有智慧。听完上面的长篇大论,可能有很多人会发表疑问,贾诩的行径,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君子”,反而有点像“小人”。的确如此,贾诩所代表的,正是那些在乱世中不惜一切手段保全性命,在安稳的基础上中庸立身,不逾本分的人。能够青史留名,惊天泣地的毕竟是少数,而这种中庸随和,安安稳稳度过一生的人应该是历史的主体组成。贾诩不过是一个有记载的例子罢了。他有计谋,而且善于阴谋,懂得明哲保身,趋利避害,但是也可以说他自私至极,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可以不惜出卖任何人,但是总体来说在三国乱世能够一生被重用并且得到善终的,也就是贾诩了。这样两面的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贾诩的处世哲学,和荀彧是完完全全的两个极端。这种极端的自私,也是专制皇权下的产物,是时代的夹缝中突生的毒刺,是历史的后遗症,但这种大智若愚,明哲保身的思想,是古人对政治制度的一种适应。在中国的文化中,一直强调一个“和为贵”的观念,但在有些人的眼里,大局的和平往往没有个人的性命来的重要,这是传统文化间两个端点的碰撞。如果一味地追求“和”,就会过于软弱,但一味的趋利避害,就会背叛道德底线。一谈到“大局”和“个人”的关系,我想大家也应该会想到“公”与“私”,“家”与“国”的问题。自私是人类共有的劣根性,我们需要通过道德与法治压制住私欲。人可以为自己谋利益,但是不能损人利己,更不能损公肥私。时时刻刻,都应该把集体放在第一位。贾诩所生活的时代,是战乱的时代,为了保全性命,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他不得不这么做。但是我们生活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我们的一切都应为了祖国的腾飞而拼搏。正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的生活才会好起来。综上所述,在“公”与“私”的抉择面前,我们应该选择“公”。而贾诩的“中庸”则应被我们所继承,低调做人,低调做事,认真实干,走向成功。虽然我们所分析的,只有有限的两个人物。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历史长河的宏伟画卷。在一遍又一遍品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我认为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坚守着自己的心,而大部分人又在各方势力之间为了利益游走徘徊。仅仅从这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就可以看出,彪炳忠义,惩恶扬善,以德立身才是历史所教给我们的,是前人的总结和归纳,我们应该批判的学习,弘扬传统,继承精华。三国是一种文化,是一本人性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剪影,更是一种应该被传承下去的瑰宝。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弘扬出去。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会再重现,但我们对于历史应该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并从中了解些什么,借鉴些什么,明白些什么。少做一些无用的叹息,多记一些有用的笔记。正如《三国演义》终章的诗所言:“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作者简介:
徐子越,男,2002年出生,满族。
2013年在《小学生天地》发表《碧空明月》
2014年在《小雪花》发表《水——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2015年在牡丹江市首届“汉字听写大会”中荣获小学组第一名。
2016年发表《未悟我之求之不得,莫作拈花而笑说》荣获全国滴水学堂杯初中组特等奖。同年《秋望?致远》获全国滴水学堂杯初中组一等奖。
2017年发表《今月照古人》荣获“滴水学堂杯”全国作文大赛初中组特等奖,同年作品《唤醒那尘封已久的自我》入选董一菲老师的作文模范书籍《诗意文集,东西南北中》。
2018年从宁安二中考入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多次担任活动撰稿,同年入选校学生会。
2019年参加冰心杯获全国特等奖,并有作品刊载入书;同年出任校文学社社长。
2019年末-2020年作品《守得云开见月明》,《疫情防控展现中国优势,上下齐心彰显中国力量》,《何处再寻杏花村》,先后在牡丹江市一中公众号得到发表。
秉持着“追求极致的美”的目标,我希望能在文学世界里探索自我,拓展生命。还望各位名家,先辈给予指点,让我站在你们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去发现世界。

欢迎关注《宁古塔作家网》
顾 问:田永元耕 夫 高万红
主编团队成员 :朱文光于百成李延民高万红 金美丽 金波总编 :金 波
摄影师 :张立宏
《宁古塔作家》和《宁古塔作家网》是国内线上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平台,长期征稿,推荐优秀作家、诗人!是文联和作家协会的重要网络平台。
1、投稿信箱Jinbo1974@163.com(金波总编)或发在金波的微信里。
总编金波微信号:b13945316144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请在邮件或文稿主题处注明“独家授权宁古塔作家网开通原创”(不同意者,请勿投稿)。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2、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以上文字为本文作者原创授权刊发。插图来自网络,版权为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稿费打赏20元以上,(不包括20元)开始给作者发放稿费.赞赏费用的百分之四十作为作者稿费。百分之六十作为平台运转和发展。一周结算一次赞赏,故作品在平台发布后两周发放稿费,后续稿费由于无法统计,所以不发放。
主编金波在这里期待您的佳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