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仲淹二岁而孤”看寒门出贵子
提到北宋名臣范仲淹,大众总会想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但你知道吗?这位写出《岳阳楼记》的文学大家,竟有着”范仲淹二岁而孤”的悲惨童年。两岁丧父,随母改嫁,这样的开局,放在今天都让人揪心。可正是这样的逆境,锻造出了一位心系天下的名臣。
幼年丧父的艰难岁月
“范仲淹二岁而孤”这句话背后,藏着几许辛酸?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在苏州一个官宦家庭,本该衣食无忧。谁知两岁时父亲突然病逝,家道中落。母亲谢氏无奈带着年幼的范仲淹改嫁朱文翰。在那个看重门第的年代,”拖油瓶”的身份让范仲淹从小就尝尽人情冷暖。
但命运给了他另一份礼物——继父朱文翰是个开明的读书人。在范仲淹五岁时,朱文翰调任湖南安乡县令,一家人来到洞庭湖畔。谁能想到,这片烟波浩渺的湖水,会成为日后《岳阳楼记》的灵感源泉?
洞庭湖畔的成长印记
在安乡的日子,是”范仲淹二岁而孤”后最重要的成长期。继父将他送到当地兴国观,跟随司马道士读书。这位老师可不简单,他不仅教四书五经,更常带着范仲淹泛舟洞庭、登临岳阳楼。
站在岳阳楼上远眺,八百里洞庭尽收眼底。少年范仲淹在这里读懂了屈原的忧思,领会了贾谊的抱负。后来他小编认为‘岳阳楼记’里面写的”衔远山,吞长江”,不正是儿时记忆的写照吗?那些说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的人,怕是不知道”范仲淹二岁而孤”后,曾在湖南生活多年吧!
寒门学子的逆袭之路
“范仲淹二岁而孤”的经历,让他比同龄人更早懂事。在安乡读书时,他每天煮一锅粥,放凉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充饥。这就是成语”划粥断齑”的由来。即便如此艰苦,他仍坚持”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功夫不负有心人。26岁那年,范仲淹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从地方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始终不忘初心。在朝为官时力推”庆历新政”,被贬地方时兴修水利。就连写《岳阳楼记》,也不忘借机劝诫好友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留给后人的灵魂财富
回看”范仲淹二岁而孤”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励志大片。两岁丧父的打击,没有让他怨天尤人;寄人篱下的日子,反而磨练出坚定品格。他用行动证明:出身不能选择,但人生可以。
如今岳阳楼上,依然回荡着《岳阳楼记》的琅琅诵读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湖湘文化的精髓,更是一位两岁丧父的寒门学子,留给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灵魂财富。下次当你遇到困难时,不妨想想”范仲淹二岁而孤”的故事——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往往正是光明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