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心理学与生活》

查看图书解读稿全文请扫描上方二维码,点击“每日读书”菜单
水木君说: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与生活》[美]理查德·格里格一提到“心理学”这个词,相信很多朋友都不会陌生,因为心理学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的每个领域,无论是居家过日子,还是在职场上打拼,我们都会看到心理学的身影。
事实上,心理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人只要不是在睡觉,就时时刻刻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所以,学习一点心理学知识,了解和掌握一般的心理活动规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不仅如此,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有的人会购物上瘾?”“人为什么会发脾气?”“为什么热恋会让人变得盲目”等等,这一系列的常见问题,都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得到解答。
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特别经典的权威著作。它虽然是一本教科书,但是却写得非常接地气,全书围绕着“如何通过心理学,让人类获得幸福”这个独特的理念,力图把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中,让普罗大众也能通过心理学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本书作者一共有两位,都是当代心理学界的大咖。一位是理查德·格里格博士,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另一位作者菲利普·津巴多博士,美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学终生成就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原本是菲利普·津巴多博士的独著,在该书第14版修订的时候,津巴多博士主动让贤,并邀请格里格博士成为第一作者,让这本书变得更加丰富和实用。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一起去领悟心理学的大智慧。
1.
心理学帮你走出
坏情绪的死循环
丽丽是一家公司的营销副总,周五那天,她因为忙着赶一份项目报告,一整天都顾不上吃东西。好不容易在快下班时干完了活儿,下班的路上又遇到了堵车。
丽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家,她连妆都懒得卸,就摊在沙发上不想再起来了。这个时候,丽丽的丈夫打来电话,他告诉丽丽自己有一个应酬,会很晚回家。
丽丽感觉有些泄气,烦躁的她打开电视,胡乱地摁着遥控器。她突然想起来,丈夫已经有好几天都是深夜才归家,一种对丈夫的莫名怀疑,一下子冲上了丽丽的心头。她告诉自己不要乱想,但丈夫电话的背景里,隐约传来的女人的欢笑声,让丽丽更加烦恼了。
听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丽丽是在庸人自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遭遇丽丽的问题。
比如说,有的人会因为失恋而无法自拔,整日里回想分手的心痛场景;再比如说,有的人会因为害怕第二天的考试,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像丽丽这种沉浸在一种情绪里不断钻牛角尖的行为,就是所谓的“情绪反刍”。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陷入情绪反刍的状态时,通常会把联想当成纽带,然后顺着自己的思绪不断发散,细细品味着自己过往的种种心理体验。
在这里,良性的情绪反刍,是个体的一种发散型思维能力,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但是,一旦人们陷入了负面的情绪反刍,就很容易走进情绪的死循环。
就像刚才那个案例中,我们提到的丽丽,她在内心遭遇痛苦时,本来是想获得内心的平静,于是,她不由自主地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么痛苦?”
这种心理机制,其实就是大脑通过不断地追问,来减少现实和心理痛苦的落差,然而,也正是在反复的纠缠和追问中,我们会在无意间给本就痛苦的心灵,投喂了更多的负面养料,反倒让自己变得更加难过。
更可怕的是,如果你是一个想象力很丰富的人,那么你的心灵在接收这些负面情绪的投喂时,就会强化这些情绪,并且以一种生动的画面感来呈现。
就像丽丽一样,她会去想:“老公一定是背着我和别的女人约会去了,我老公一定是不爱我了,我的婚姻出了问题,我恐怕得考虑离婚了……”然后,丽丽的大脑会继续加工各种画面,让丽丽的内心变得更加焦虑。
事实上,这种负面情绪的反刍,让我们陷入一种迷茫和纠结的状态中,切断了我们对当下的体验,让我们成了在胡思乱想中的漫天游荡的芦苇,失掉了根基和专注。
这种负面情绪的反刍,只能让我们变得更加痛苦和虚弱,让我们在不切实际的想象中失去行动的能力,失去真正解决问题的心情。
那么,面对这种负面情绪反刍的困境,我们又该如何阻断各种不良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呢?
其实,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获得启示。
有一个内心痛苦的年轻人,去请教一位智者。他对智者说:“我现在内心特别纠结,特别痛苦,仿佛心理住着两条狗,一条充满了善意,而另一条则充满了凶残。这两条狗一直在我心里干仗,我不知道哪条狗会赢?”
智者听完了年轻人的话,略有所思,然后他缓缓地说道:“年轻人,我其实也不知道哪条狗会赢。但我们能知道的是,你把哪条狗喂养得好,哪条狗就会赢。所以,还是请你去精心喂养一下那条好狗吧。”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出,要想走出负面情绪的死循环,最重要的就是去想那些让人高兴的事情,以及专注于那些让人内心变得安静的想法,以此来消解负面想法和情绪的干扰,斩断负面反刍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总之,要想走出负面情绪的泥淖,就需要我们积极地转移注意力,然后我们就会获得一种平静的心情。
也许平静的心情不一定能帮助我们解决当下的各种问题,但是,平静的心情可以让我们回归理性,更好地面对当下的问题,而理性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2.
心理学告诉你
好人是如何变坏的
心理学除了能帮我们走出负面情绪的困扰,还能让我们了解到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作者菲利普·津巴博士多主持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因为这个实验揭示了个体是如何被环境所影响,并最终改变态度的。
1971年8月,为了研究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程度,津巴多博士主持设计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实验。实验的地点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而参与实验的人,则是24位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他们当中,有9位学生扮演监狱里的囚犯,9位学生以每3个人轮一班的方式,担任看守,剩余的6位学生则是实验的替补。
为了让这次实验显得更加真实,扮演囚犯角色的学生都以数字作为代号,每位学生都要穿上真正的囚服,戴上手铐和脚镣,甚至有的学生就是在家中被直接逮捕的,而执行逮捕的正是同意和津巴多博士合作的加州警局。
担任看守角色的学生们,则是一身真正的警服,他们为了增加权威感,还戴上了墨镜,并手持警棍。在囚犯们被关进牢房时,看守还对囚犯进行了搜身,以及拍照。
以上这些充足的准备,就是要让这场实验显得更加真实。
在实验最开始的时候,囚犯们并没有非常配合,甚至还比较嚣张,他们不仅撕下了缝在衣服上的标签,还肆意嘲笑看守们,这让看守们有点不知所措。
看守们把这种情况汇报给了监狱长,也是本次实验的主持者津巴多博士。津巴多告诉看守们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于是看守们对不服管教的囚犯们实施了镇压。
看守们扒光了不服管教的囚犯的衣服,并且对他们处以关禁闭的惩罚,还把囚犯的被褥都没收了,强迫囚犯们做俯卧撑等惩罚性活动。
看守们甚至还剥夺了囚犯们的睡眠,深夜把囚犯们敲响,开始清点人数,并做出许多过分的侮辱性行为。
不仅如此,看守们还采取了心理离间战术,给服从管教的囚犯分配好的的食物和单间,让他们享受更多的特权。
随着实验进程的加深,看守们对不服管教的囚犯的惩罚越来越重,以至于坐在监视器前进行观察的津巴多,不得不提醒看守们不要太过分了。
然而,就在这场实验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有一位囚犯因为极度的精神压力,突然出现了喊叫、痛哭等崩溃症状,他不得不退出了实验。一个原本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就被另一群心理健康的人折磨得死去活来。
实验不断推进,双方的敌对情绪也再次升级。看守们想方设法对囚犯们进行疯狂折磨,而有些囚犯们早已放弃了反抗,就像行尸走肉一般承受着这些折磨。
终于,可怕的魔鬼路西法被释放出来了。它露出狰狞的面目,让部分看守们沉溺于惩罚他人的快感中。
而另一部分看守,则感觉有些不对劲,但是迫于角色所赋予他们的义务,他们不得不继续配合其他人,也没有看守提出任何的反对。
与此同时,仇恨和恐惧的种子,在囚犯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他们敢怒不敢言,很多人的性情都发生了扭曲。
就在实验即将失控的时候,这个原本计划进行两周的实验,被迫在第6天就结束了。实验的主持者津巴多博士,根据实验的结论,提出了著名的路西法效应。
所谓的路西法效应,说的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重要,善恶之间的界限也并非不能逾越,一旦环境改变了,就会让正常的好人做出非理性的可怕行为。再进一步说,好人之所以会变成坏人,更多的是受到环境的影响。
从路西法效应中,我们还能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个人的成长并非孤立的,因为个人的成长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社会的发展也同样会影响到个人的成长。
而一个人,在童年时,如果生长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他就会在潜意识里埋下欺凌的种子,在他日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很容易产生欺凌或自虐的行为。
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是缺乏掌控感的,他们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缺失掌控的心理。
所以,如果我们不幸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想干预这种心理伤害,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童年,以及认识自己所处的心理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努力用有意义的事情来代替幼年受到的创伤。
3.
心理学教给你变得
越来越幸福的方法
追求幸福是每个生命最基本的愿望。历史上,无数哲人和科学家都已经确认,人类之所以辛苦勤勉,他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得到幸福。
可以说,幸福是对我们人生最高的奖赏,其他的一切行为不过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和过程。
人人都想获得幸福,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到达幸福的彼岸呢?《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不是得到,而是通过持续的行动去做到。
获得幸福的第一个秘诀,就是乐于助人。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人,都拥有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而获得和维持这种亲密关系,需要的就是持续的行动,而不是等着天上掉馅饼。
事实上,没有什么能够比帮助他人、关爱他人,更能深化彼此之间的关系了。而且乐于助人,其实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善举,既可以突出我们的价值和力量,又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幸福感,何乐而不为?
具体的实施过程也很简单,我们不一定非得像那些企业家一样,给别人捐出多少钱,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身边做起,在一周之内挑几件小事去做。
比如说,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生日时给他们发一个红包;为你的同事买一杯咖啡,感谢他在工作中对你的帮助;请闺蜜吃一顿大餐,谢谢她长久的关心与陪伴……
总之,请不要好高骛远。我们每周只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慢慢积累起来,幸福感就会越来越多。
获得幸福的第二个秘诀,就是懂得欣赏。不可否认,经历了肉体和精神的多重刺激之后,现代人的心灵已经变得越来越麻木了。很多人已经不懂得发现和欣赏,这个世界上的美好事物。
而真正懂得欣赏的人呢,他们不一定拥有得多,但是却有一颗真切而敏感的内心。虽然他们没有鲜艳的玫瑰,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路过草坪时,嗅到小草的清香;虽然他们不一定去咖啡馆,但是却可以在自己的斗室里品一杯好茶。
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能够欣赏的才是你能拥有的,就像你坐拥很多美食,一旦丧失了品味的能力,也是味同嚼蜡。

要想获得这种欣赏的能力,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当有好事降临的时候,不要背负什么心理负担,而是要积极地去感受它,仿佛这是我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当我们每天拿出几分钟,来品味一些你不注意的事情,比如一碗清粥、一杯绿茶、午后温暖的阳光、冬日里的一顿火锅,我们就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美好。
不要害怕平凡和平庸,只要你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记录,哪怕只是那一瞬间的一丝一毫的小确幸,都可以让我们从心里去欣赏命运对我们的馈赠和祝福。
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它告诉我们心理学是很接地气的,是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幸福和愉悦的。
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习心理学,可以让我们看清人性的底色,也能让我们掌握更多的思维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感性现象中,抽丝剥茧、去粗取精,获得对这个世界的清晰认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想要客观认识世界、想要清醒认识自己的人,都应该用心理学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心灵。


返回顶部